某企业拟建设年产50万立方米的构件厂。据知,同类型的构件厂年生产能力为3万立方米。

目前光伏产业主要是太阳能产业。作为未来唯一能最大规模满足人类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都积极介入,抢占技术制高点,中国也将太阳能列为新能源产业的亮点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太阳能的最佳利用方式是光电转换,即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在硅材料上直接发电。硅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形成的产业链称为光伏产业。从上游到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件。在产业链上,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生产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的,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上,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好于下游企业。不难发现,国家已经陆续推出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政策,每项政策都有各自的支持重点。今年3月23日开始实施的“太阳能屋顶计划”,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发展,解决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能力不足、相关应用技术标准缺失、与建筑模块化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能力薄弱等问题,以启动太阳能光伏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市场,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的重点是太阳能光伏建筑的集成应用,而光伏电站等未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利用形式不在政策扶持范围内。预计2009年该政策补贴标准为20元/瓦,以后将根据成本变化逐年调整补贴标准。金融危机对国外光伏产业打击很大。纵观当前国际光伏行业,电站建设已经停止,组件价格大幅降低。这对光伏发电在中国的应用是一件好事。如果中国是一个对光伏利用深思熟虑的地区,当这个黄金机会到来时,可以大量采购,大量安装,抓紧时间建设电站,满足国内需求。可惜的是,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技术产业,对于链条上的各种科技应用,需要自记高科技和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的产业之路就是科技发展之路,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光伏行业并不多见。“两头在外”,关键技术一头掌握不了。当我们在南昌“低碳大会”上听到温立石院士介绍改良西门子法时,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假设他引进的是“文理仕改进法”,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有希望了,可惜没有。中国现在的光伏产业只能是引进技术的加工业,还不能算是高科技产业。第二,光伏产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构成。要有科学的产业构成,有明确的产业分工,有配置合理、运行有序的产业链,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和一定的产品消费。生产要考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交换需要市场。市场在哪里?非常模糊。好像政府要买单,补贴要国家出!消费即应用,应用在哪里?不断做示范和形象工程。真正的实际应用在哪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市场在国外?据我所知,国内示范工程使用的部件,包括配件,还是从国外进口的。深圳园博园电站的电池模块是日本的,逆变器是德国的。如果指望政府建大型电厂拉动内需,首先要做好示范工程,然后再推广。园博园建成已经五年了。发了多少电,效果如何?说明中国的光伏产业并不完善。有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也只能算是光伏电池行业。来自光伏行业的声音基本上只代表组件厂商的意见。虽然有些元器件厂商也做工程,但这只是个别经营者的垄断意识。除了他们专业水平低,工程质量差,会影响其主要产品部件的销售,也会使下游企业拒绝采购国产电池,转向内需市场。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中尤为明显。如果国家要补贴组件厂商,也应该给采购国产电池板并合理使用的企业补贴,不能直接补贴组件厂商自己承担的项目。至于项目的规模,不应该作为补贴的条件,而应该评估项目的效益,优先补贴效果好的项目。第三,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是国内光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谓产能过剩,就是供大于求。第一家公司从事硅生产,但没有产能过剩的概念。第二,第三,接二连三。当然也会有人出来喊产能过剩,甚至喊“不要搞春秋战国”等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没什么好紧张的。我很紧张,我不能喝政府的牛奶。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我相信不会有这么多硅谷。他们不是相辅相成,而是各行其是,互相打压。在北京怀柔建设光伏路灯,不管有没有工程实践的成功案例,项目都会交给在这个区域注册的企业。各省之间,也没有联系。与江西相邻的湖南,对光伏应用冷眼旁观;河北省多晶硅路灯热起来了,江苏却不顾一切要建单晶硅屋顶发电厂。地方政府补贴的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