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公司作弊

越是上游,波动影响越大,被罚款的车企资金问题,其上游关联公司的资金肯定会紧张。但此次骗补事件,影响的只是个别企业。主要问题是未来方向极不确定,政策总是在变,影响较大。9月12日,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造假赔偿名单尚未完全公布,公众关注度依然很高。一种观点认为,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欺诈赔偿的关键载体。新能源“作弊风波”迅速波及上游产业链。

“从一些欺诈赔偿方式来看,制度设计本身没有问题。‘有牌照没车’的问题肯定在车管所。车管所需要看车架号才能上牌照,与行业和政策无关。这是人的管理的问题。”该公司高管表示。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显示,部分新能源产品参数与《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不符,部分企业产品性能虚假,部分电池生产企业电池组数量“缺斤少两”,部分车辆甚至缺电池。但根据公告中的信息,部分电池较少的车辆仍可获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

“关于车辆闲置的问题,如果有关部门解释新能源车不使用不能补贴,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该公司高管表示。

目前企业最痛苦,对行业打击最大的就是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补贴是在生产端补上的,最好不要管企业的车辆是否闲置,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的车闲置在自己手里。还有一点就是国家补贴、土地补贴都不给企业,企业只能等。”上面的人说。

博坦科技创始人聂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容量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国家可以自己建设大型国企,在供给侧自己供给;另一方面,用好经济杠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渡阶段,企业发展不平衡很正常,这是客观经济规律。”

未来补贴能和电池有关吗?上述企业高管认为,在不改变补贴重点的情况下调整补贴政策,对产业发展不利。“补贴政策不能和电池扯上关系。当国家对生产过程进行补贴时,问题就已经出现了。上游材料补贴的话,问题越多,国家越难控制,行政成本越高。所以补贴只能下移,调整到用户端。”

所谓补贴向下转移,不仅仅是针对终端消费者,更是针对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里程补贴(参与、图片、查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骗补,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监控。

重点打击电池拆解维修欺诈行为

外界并不完全责怪政府骗补,但企业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但《欺诈赔偿通知书》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零部件,如车身、座椅、动力电池、轮胎等。,无法唯一追踪,导致不法企业通过拆解、倒卖这些零部件获利。

其中电池序列号和帧号的关联性不强,很难一一对应。很多车可以用同一块电池,导致一些企业通过电池拆解再利用来申请财政补贴。作弊清单中的“车没电”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9月5日,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督导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炳刚在《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16》发布暨研讨会上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必须认识到两个问题:一是提高电池本身质量,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利用率,为重复使用创造条件;第二,努力实现电池标准化,减少规格,减轻回收负担。

“在电池回收行业,市场上不同标准的电池极难处理。随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逐步形成,电池的回收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行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得到主机厂和电池厂的支持。”王炳刚说。

此外,根据近期公布的《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示范应用售后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要求回收废旧动力电池,要求企业建立动力电池回收追溯体系。

负责回收废旧动力电池的企业需要有动力电池回收计划,包括回收流程、负责回收的企业分工以及各自的资金来源。并承诺按要求回收。

其中,生产厂家要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的追溯体系。对动力电池组进行编码,确保编码与车辆产品唯一对应;确保在上报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据时,附上每辆车对应的电池组代码;并统计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的种类、型号、数量、重量、去向等信息。

电池技术决定行业深度。

“新能源企业和产品的准入规则可以从工信部44号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到,与电池目录无关。另外,目前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会对动力电池企业和产品提出一些要求,但不会简单地与电池目录挂钩。”9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孟祥峰在《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孟祥峰表示,《电池目录》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对电池生产企业在研发、质量保证、生产一致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

此外,工信部计划修订电池规格条件,将进一步提高此前设定的产能,R & amp;d等技术指标。同时加大对入驻企业的抽查和检查力度,未来电池目录会有一些动态调整。

“其实电池目录是自愿申报目录。在此之前,所有电池企业送检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次工信部加大了对企业的抽查力度,这是行业政策的完善。”郭萱高科(参与,图片,询价)总裁方建华说。

不过,有原始设备厂商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们的无奈。事实上,电池目录仍然是强制性的,所有SAIC电池已被更换。虽然产能会快速提升,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电池一致性,包括生产、工艺、人员、技术、环境。

“新能源汽车退出市场,补贴难以为继。估计未来新能源的销量会大幅下降,所以补贴退出后,对整个市场都是致命的打击。”上述原始设备厂商相关人士表示。

他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初期,政府需要介入,但新能源技术并不是先进技术。只有当燃油车成本越来越高,新能源车成本快速下降的时候,新能源技术才有望取代燃油车。

《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近期趋势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到2025年,上述车型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市场份额超过80%。2030年出口占总产量的30%。

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汽车总产量的1.5%以上,锂电子动力电池性能显著提升,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性能显著提升,突破了大功率非接触充电技术难题,制动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到2016-,我国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将超过240Wh/kg,电驱动系统倍增技术有望突破,一批A级纯电动乘用车有望突破。

但对比世界主要国家动力电池的目标可以发现,电池电芯的比能量发展目标基本是300-350Wh/kg,随着技术进步和动力电池产业化规模的增大,成本会快速下降。

目前各国电池技术的发展路线基本一致。之前主要是通过提高锂离子电池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来实现计划目标。2020-2030年,发展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电池系统;2030年后,将通过非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性能。

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与国外差距不大。但由于单体一致性差,成组技术存在一定差距,成组后的动力电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与国外差距较大。

正极材料方面,日本从锰酸锂逐渐转向改性锰酸锂、镍钴铝三元、镍钴锰三元。韩国早期以锰酸锂为主,近年来以镍钴锰为主。目前,我国仍以磷酸亚铁锂的商业化为重点,近期加快了三元材料的推出。

“世界上最早的锂电池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目前的电池技术在单体性能和能量密度上并不比国外差。中国的物质体系和国外没有差距。”一位电池厂高管说。

他认为,国家最好不要搞产业政策,实用安全的产品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过,汽车电池技术路线图课题组专家表示,国内仍有不少动力电池企业缺乏研究实力。这个路线图的设计实际上是在技术上为企业提供方向指引,避免投资失误和重复建设。

百万购车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