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信息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迅速,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和成就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每五年制定一个短期发展计划。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规划的实施,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2001年是中国实施10五年发展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增加2亿多吨,产能稳定在5亿多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自1978;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鸡蛋产量2080万吨,牛奶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万吨,是1.978的8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肉类、蛋类和水产品的人均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1978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978-1999;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从30.5%上升到75%。1999年乡镇企业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2.3亿人,增加值2.5万亿元,是11978的10倍以上;利润5580亿元,上缴税金6543.8+075亿元,分别是6543.8+0978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我国GDP的1/3、财政收入的1/4、外汇收入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199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21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从26%下降到3%以下;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的0.68下降到0.55。与此同时,精神文明、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文盲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左右。截至1999年底,三分之二的村初步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从总体上看,全国农村已经进入由温饱走向小康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外商对华农业投资已达6543.8亿多美元,引进了大量农作物、畜禽良种、种苗和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从199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17亿美元,是1980的6.5倍。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也发展迅速。中国与80多个国家进行了农业交流,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中国与13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关系密切;积极开展双边合作。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在五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激活农村经济。三是统购统销体制被打破,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和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四是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突破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它改变了政府对农业的调控方式,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分析

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

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 * *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加大;七是农业发展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第八,农民增收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提高转变为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以下机遇:(1)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2)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3)加入WTO后,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快我国传统农业改造,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同时也要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益匮乏,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1,中国农业科技主要成就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遗传育种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推广良种增强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和化学物质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十大科技进步最为突出。他们正在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培育一大批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提高整体育种水平;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价和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和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和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为提高水稻和棉花主要害虫的预测预报和害虫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和主要畜禽疫病诊断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饲料、添加剂研究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10)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战略目标和节水技术重点,高效施肥与调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要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领域和技术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

——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品安全;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持;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技术支撑;

——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应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选择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方针,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具有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农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的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快水产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开发科技行动,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中国农业科技实力和后劲;

——开展科技兴农行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产量,提高质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养殖业,积极发展粮食等农产品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的转变。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产品的保鲜、贮运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通过内部引进和外部交流,研发各种成熟适用的保鲜新技术,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传播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的需求,从产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采后加工诸多环节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化、科学化基础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科技队伍建设,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匹配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强调市场在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市场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