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汽车项目闪电爆炸:新车沉没,地方政府的悲哀
天津博骏的解散清算,给江苏的“汽车梦”蒙上了一层破碎的阴影。
2009+18年10月成立的天津博骏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博骏”),是南京博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博骏”)与一汽李霞混改后的结晶。从那一天开始,博君将拥有天津和南京两个生产基地,上海临港和江苏淮安两块规划用地。那时候的博县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本来,他想带着一汽李霞一起环游世界,但最终,他失去了她,伤害了她。
合资公司成立时,一汽李霞以土地、厂房、设备等与车辆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作为“嫁妆”出资5.05亿元,持股65,438+09.9%。同时,832名原一汽李霞员工进入天津市博县工作。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这段婚姻也将成为一段佳话。
然而,从今年6月65438+10月开始,天津博君陷入了停发工资和社保缴纳的窘境。6月29日,博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锡明在内部信中承认,博骏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和重大现金流问题,但会努力挽回给各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和不利影响。一个月后,传来的是更坏的消息。天津市柏君县《职工安置方案公示版》文件流出。在承认公司已拖欠员工大量工资、社保、公积金、企业年金的同时,还宣布控股股东融资努力失败,公司已无恢复正常经营的可能。
即将破产的天津博君,反映了它的虚弱。不甘心却又无奈,博县如此,江苏也是如此。除了博骏,柏腾,林赛,未来,奇点等。,都成为了这一轮新动力风暴的典型代表,甚至是急需市场审视的梅田汽车、华人运通的高河汽车。
带着创造底特律新时代的梦想,江苏张开双臂,捐钱给土地,筑巢引凤,静待凤凰归来。但我不知道,在时代的选择中,我无情地丢掉了戟,戏剧性地迎来了新造车时代的“大灭绝”。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些还希望通过新生力量推动“千亿产业、百亿税收、数万就业”梦想的地方,要重新审视馅饼背后到底是希望还是雷区?
光影在拉锯。当光源变小的时候,巨大的影子会面向世界,伸出它最黑暗的爪子,大步流星的梦想会落空。此时此刻,江苏别无选择,只能面对。
不可持续的最初梦想
除了博君的大力支持,江苏自2065,438+06年以来,吸引了超过65,438+05家新造车企业,目前只有4天前在上市的李进入下一轮角逐。银隆、奇点、未来、民安等多家车企不仅销量不佳,有些甚至在过去的几年里破产、被查封。
按照美团创始人王兴的判断,未来造车新势力只会生存。从蔚来、理想、Xpeng电机的角度来看,江苏好像赢了一个宝,即使概率低于10%,至少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果你了解江苏“汽车梦”的野心,这种想法估计是不存在的,你甚至会对江苏感到一丝心疼。
早在我国新能源兴起之前,江苏省就在2010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同时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江苏已经提前判断了汽车的下一轮。
如江苏所想,四年后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如雨后春笋,让各地政府疯狂招徕,仅南京一地就令人震惊。为了打造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南京规划了四个区域,分别是江北新区、江宁区、溧水区和南京经济开发区。此举意图明显。土地已经给你规划好了,欢迎新生力量带着包留下来。
2016起,南京正式招聘人才。2016 12,刚刚在南京注册成立的博骏汽车园,获得当地产业基金注资100亿元,被誉为“南京市近年重大产业项目之一”,占地2000亩。博骏“承诺”一期建成后,纯电动汽车年产能将达到65438+万辆,南京市政府制定了“预计年利润总额42亿元,税收37亿元”的目标。
次年9月,拜腾智能电动车在南京开发区中德产业园开工建设,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都亲自出席了仪式。南京市政府希望由拜腾总投资超过11亿元打造这一全球生产基地,使该地区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能50万辆,年产值1000亿元。
随着南京如此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南京后来加入了更多新的造车力量和零部件企业,包括京能新能源汽车、长安蔚来、郅都电动车、石民新能源汽车(民安汽车)、拜腾汽车、银隆新能源汽车和梅田汽车。
看到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加入南京,2019年,南京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目标是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南京特色的标志性产业,达到“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水平。
根据规划,2020年,南京新能源汽车总产量将占江苏省一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6543.8+0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五,重点新能源乘用车企业3-5家,重点新能源商用车企业6-8家,重点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8-654.38+00家。
不仅是南京,江苏其他地方也跟上了老大哥南京的节奏。隔壁如皋引进林赛汽车,总投资6543.8+07.8亿元,不仅是南通单笔投资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也是当地“千亿级产业园区”的重要角色。如皋当初来势如此巨大,以至于两年多后的“雷霆”令人瞠目结舌。随后,康迪电动车、青年汽车等30余家新能源相关企业落户如皋。
据天眼查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截至2020年3月24日,江苏省注册新能源汽车企业11796家。江苏急于求成的背后,是长期以来没有自主汽车品牌的苦楚。自南汽归SAIC所有以来,江苏一直没有一个强大的汽车品牌。相比广东的广汽、比亚迪,上海的SAIC,浙江的吉利,虽然经济排在全国前列,但在汽车品牌和知名度上,江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
曾经有人说江苏省制造业发达,汽车零部件产能全国第一,但充其量只能算是配套加工集群和整车组装厂。优质资源那么多,为什么不像兄弟省份一样,培育一个属于江苏的知名汽车企业?
更残酷的事实是,目前江苏的传统汽车产业薄弱,如捷豹路虎、观致等传统汽车企业。在乘用车领域,江苏没有好的汽车品牌;与此同时,各省区之间的GDP竞争也给地方政府争夺汽车产业带来了压力。要知道,汽车产业庞大的上下游链条,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和税收。没有传统燃油车,把握造车新势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对于汽车产业,江苏不能放弃。即使各地新生力量此起彼伏,即使只剩下没有跨过生死线的李,江苏对汽车强省梦想的追求也不会停止。
不知疲倦的比赛
不仅江苏不会停,其他省份也不会停。汽车行业的赛车比赛无时无刻不在激烈上演。近年来,中国新造车企业层出不穷,遍地开花。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引导,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贡献有很大关系。
2015左右,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十家新造车企业让人眼花缭乱,各地汽车改革竞争已经打响。地方政府都很清楚,谁能在现阶段支撑起一支能够引领未来世界的造车新军,谁就能掌握下一个时代的金钥匙。
除了江苏,地处祖国中部的江西在传统造车方面并无优势,搭上智能电动车快车的欲望尤为强烈,尤其是在江铃汽车实力较弱,昌河汽车处于生死边缘的情况下,造车企业的需求甚至是畸形的。
从爱知落地上饶,到何忠进驻宜春,从郭志伟军、常艳引进赣州,再到吕赤汽车落户九江,江西在短时间内携手超过1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累计规划投资超过800亿元,规划年产能1.5万辆。毫无疑问,江西是新能源汽车投资热的第一大省。是的,国家发改委下放新能源审核资格给地方政府的时候,江西是最积极的,率先认可了郭志军。
然而,这种流行增长的现象很快引起了注意。去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批评了地方发改委和几家急于上马新产能的新造车企业。江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全国第一,但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必要抑制汽车行业的投资过热。”
好在江西及时刹住了车,但是前期真金白银的投入已经打了水漂,销量迟迟不降,对于企业和地方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比如之前爱知被曝拖欠工资,年终奖被取消,目前上饶基地几千名工人一天生产不到100辆车。何忠伊春基地的建设进度也被推迟。郭志伟君的月销量只有几百辆,而长安和吕赤则苦于没有生产资质,停滞不前。
所有新生力量都需要在资本的推动下维持运营。一旦烧钱速度和资金投入产出速度不匹配,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更严重的是,从去年开始,资本和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销量都远低于预期,粥不够的局面势必会把很多吃蛋糕的人赶出棋局。似乎可以预见,如果新能源市场环境不及时改善,新头部势力和传统车企带来的竞争继续恶化,江西将是下一个被新生力量消灭的省份。
汽车项目几乎是每个省市的重点项目,很多地方都希望把自己的家乡打造成新时代的底特律。然而,从美国底特律到中国底特律的不落困局告诉业内人士,风口之上可以飞猪,但是温度下降猝不及防,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
或许当时就像江苏一样,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打到了水漂,规划中的基地关停后留下的烂摊子该如何收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几个亿的投资都是小钱,最多只是学费。至少项目引进了,产业链建立了,就算上一个破产了,找下一个接手就行了。只是跟着企业员工走,无数家庭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种风险后来导致了权利和工资的保障。多可悲啊。
事实上,当我们回想20年前的中国汽车品牌浪潮时,与目前造车的新生力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随着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一波自主品牌的崛起,“门外汉”也开始觊觎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新时代。小鸟车、奥克斯车、双环车甚至更多叫不出名字的跨界车如雨后春笋。只是法律给了他们一个教训——造车不容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随后,成功者寥寥无几,但众多追随者只是成为中国汽车发展中的一粒沙子,很快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人不能不为己哀,后人为之哀,后人为之哀而不为之学,也使后人为后人哀。大跃进下,项目为王,招商引资的KPI是否现实,汽车行业的机会是否真的适合当地,有哪些客观规律和商业流程?这值得每一个本土投资者和舵手深思。
甘文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