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下游产业有哪些?
下游产业包括:棉油、棉籽粕、棉籽等。影响棉花产业的因素: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十几年来,我国棉花产业的开放度逐渐提高,棉花上下游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冲击。1。棉花进出口贸易。从棉花贸易来看,我国棉花进口自1990以来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进口增速非常快,总进口规模大幅增加。在棉花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棉花市场整体呈现绝对净进口状态。2005年,棉花进口占国内棉花消费量的1/3以上,对外依存度较高。2.棉花下游产品进出口贸易。从棉纺织品服装市场的下游产品来看,出口量逐年增加,不仅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也占有较大比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654.38+0346.3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654.38+07.90%,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47%。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11753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69%,占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42%。2005年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仅增长5%,而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1%,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的24%。3.棉花流通。从棉花流通的角度来看,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我国棉花收购在国内基本已经全面放开。4.棉花产业链的特征。随着棉花产业的逐步放开,棉花种植、流通、加工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如图1所示。从理论上讲,开放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中国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增值能力。那么,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真的接近这个目标了吗?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棉花产业的开放前景并不乐观。棉花产业的开放带来了棉花产业利益在相关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最后的结果是:中国是棉农,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将会是失败者。大部分利益转移给了国际棉花生产者、棉花消费者和国际棉花商。中国大豆产业和羊毛产业的开放过程表明,过度开放和缺乏有效的对策导致了整个国内产业的萎缩,这是棉花产业的教训。二、棉花定价权的理论分析在棉花产业链中,棉花和制成品价格的水平和变化是决定利益分配的关键。那么,决定定价权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根据经济学理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棉花产业在定价权上处于劣势:中国是棉花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内需求增加导致供需出现缺口,棉价必然上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如果国内纺织企业供应量过大,其价格必然下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供求规律是可以发挥有效作用的,但在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不完全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的决定因素要复杂得多。定价权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的行为。比如,在一年的时间内,我国棉花的整体需求是在增加的,但在某个时点,由于棉企限购,供需偏紧的局面可以得到缓解,其价格水平也可能是稳定的。所以在定价权的问题上,企业的行为影响很重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的定价行为应该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企业数量和规模等产业组织结构特征。企业数量越多,企业规模越小,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越弱,价格接受越被动。当企业数量有限、规模较大时,企业在定价中的权利会增强;2.产品差异化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企业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市场垄断性越强,在定价中的地位越强;3.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等。横向一体化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这实际上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来影响企业的定价能力。在纵向一体化中,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整合来防范资本专用性带来的风险。并且在不完全市场中,纵向一体化有利于消除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得融资便利等优势。4.规范企业间行为的制度。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行为是典型的博弈行为。企业之间达成的某种形式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协调和约束企业行为的保障。5.交易机构。商品的价格最终是通过交易行为实现的,交易的组织程度和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的形成。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有一种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现货交易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期货价格为现货交易定价。那么,所选择的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及期货市场参与者的特点,都会对现货交易的价格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影响中国棉花定价权的因素分析1。中国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数量多,横向多。纵向一体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进入门槛低、退出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纺织行业在中国经历了快速扩张期。截至2004年底,中国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3900家,其中纺织企业87000家,服装鞋帽企业5200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多达3万家。纺织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据2006年6月底的统计,全国共有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698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95家,占4。2%。全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业销售收入2640亿元,利润总额83.65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28718亿元,占比10.87%,利润65438+29亿元,占比仅为0.89%,利润率仅为0.45%,亏损40.68%。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棉纺织企业亏损较高。产业集中度低、利润低是我国棉花企业定价权严重缺失的重要内在原因。2.产品差异小。就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差异而言,国内很少有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据统计,中国纺织业98%的出口产品是国外品牌的OEM产品,只有2%的产品属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自主品牌的缺乏和棉花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以下情况:棉花市场供不应求时,资源被抢购,价格被哄抬;棉花资源丰富,棉价下跌,设备闲置浪费,造成经济损失。由于棉花价格的频繁波动。这对棉农的种植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棉花产业是“多头”的,受国际棉花及其制成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国产棉花成本高、质量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国内加工企业转向大量使用进口棉花,导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萎缩,国内企业定价能力下降。应对当前棉花产业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认清形势,把握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1.关注棉花产业,防止棉花生产大起大落。稳定的种植面积是棉花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市相对稳定的棉田面积约占全部耕地的1/4,覆盖近20万农户,这既是自然种植条件的要求,也是长期比较利益的选择。根据供销部门历年的统计分析,棉花种植平均每亩纯收入是水稻的2倍左右。可见,棉花产业对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增加财税意义重大。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棉花生产,防止大起大落,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研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保护棉农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深入宣传引导广大棉农。在“危机”的时刻,既有“危险”,也有“机遇”。我们要冷静看待眼前的困难,坚定发展信心,同时要稳定种植面积,以改良品种为重点,科学种植,以单产为重点,提高总产量。此外,要按照集约发展的要求,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棉花种植大户和棉花种植户集中,优化种植布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在武威东西部、含山南部、庐江北部、居巢北部建设棉花集中种植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棉农和企业渡过难关。当前,棉农和棉企面临的困难之大,来势之猛,影响之深,波及之广,为历史罕见。如何支持他们顺利渡过难关,是各有关方面的重大责任。根据目前情况,对棉农的扶持建议如下:根据粮食收购政策,棉花按保护价收购,目前保护价为籽棉5.2元/公斤(种植成本);实行棉糊直补,将过去购买种子补贴的做法调整为按种植面积直补,保证棉农购买种子有更多选择。轧棉企业配套措施建议:增加国家储备,降低收储门槛,在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定向收储,根据本地区实际气候条件,回潮率指标调整为10%。同时建议实行棉花省级收储,对纺织企业和棉花收购站给予贷款贴息,鼓励多收购,保护棉农积极性。减免税费,将增值税按销售额的5‰调整为以增值额为基数,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扶优扶强,对省市级龙头企业或加工能力65438+万吨以上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企业今年在银行逾期还款不影响信用等级,技术改造贷款利率由7.48‰调整为信用贷款等值利率5.98‰,对涉棉中小企业实行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损失运费补贴,等等。3.加快产业延伸,促进棉制品深度开发。首先是科学规划。根据我市棉花产业基地的分布情况,应尽快编制轧棉、棉纺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总体规划,使其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当前,特别是针对轧花企业小、乱、散,成本高、效率低,加工能力浪费严重的情况,通过整顿、兼并重组,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招商引资。要着眼规划,着眼长远,编项目,加大推广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扶持现有企业,积极发展纺-织-印染-成品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棉花加工增值能力。市经开区要加快落实纺织工业园规划,重点引进纺织、印染、服装等相关企业,尽快落实50万锭纺织、2000台喷气织机及配套项目,特别是近日纺织行业调整转移,固定资产成本较低。要鼓励和引导本市纺织企业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承接和扩大产能,尽快将我市棉花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优化环境。经验表明,合理的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可以加速棉花产业的发展。主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加大资金支持、推进社会化服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努力为棉花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狠抓力量整合,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棉花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生产规模化、加工集约化、流通网络化,并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产业化领导部门的作用,加强指导,深化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种子供应等单位应进一步搞好良种推广和技术培训;棉花协会要继续发挥行业的服务、协调、自律、维权作用,成为棉农、棉企、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轧棉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订单等形式与棉农形成利益关系;特别是要加快棉花专业合作社和棉花经纪人建设,尽快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棉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