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五年计划为高科技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
一是实施高技术战略,承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重大项目。
国家“863”计划在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重大项目“渤海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为完成这一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科技部李副部长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罗汉副总经理于09年6月19 * *日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承担了这一重大专项的9个课题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主题:
A.海上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主要目的是动态监测储层流体性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为调整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发现剩余油的分布,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
B.可控三维轨迹钻井技术。该技术针对国际前沿钻井工程技术,开发了一套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和多分支完井工具。通过这项技术研究,可以在渤海多井口平台和复杂地下油藏条件下进行三维轨迹钻井和多分支井完井。
C.渤海油田深部调驱EOR技术。渤海稠油油田EOR技术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①砾石充填防砂井生产测井仪的研制;②渤海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技术;③渤海油田水驱后深度调剖技术;④海上注聚技术。其中,海上注聚技术是国家863项目,主要研发速溶、抗盐复合和缔合聚合物。
D.渤海平台防冰振动技术。冬季渤海北部海面结冰会引起海洋平台的振动,带来危险。抗冰振海洋平台的研究是以冰载荷实验和平台隔振技术为基础,使锦州20-2北平台达到抗冰振的目的。
E.钻井中途油气层测试技术。为了在钻井过程中及早发现和评价油藏,降低勘探开发成本,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渤海地质条件的综合地层测试器,部分替代试油和钻杆地层测试。
F.海底管道外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技术。通过研制光纤传感器对海底管道进行实时检测,确定被冲刷海底管道的悬空跨距;进行海底管道阴极保护电位的非接触测量;在浑水条件下,水下激光成像系统可用于观察暴露在300米水深的管道的损伤情况。
G.浅水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系统关键技术。渤海蓬莱19-3油田开发需要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系统,但由于渤海水深只有20 ~ 30m,建造30万吨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系统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浅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FPSO运动特性的研究和实验,最终解决了浅水效应的问题。
H.海底管道修复技术。通过研制水下干式管道维修舱,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对管道进行切割和自动焊接修复。
一、东海陆架盆地复杂天然气藏地震勘探与识别技术。东海盆地地质情况复杂,天然气勘探遇到了如何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效识别天然气藏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将研究海底出现的“多次波”等问题,最终建立地震勘探的天然气储层识别系统。
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将解决海上天然气勘探、渤海稠油开发等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五”重点研究项目是针对海上天然气勘探、渤海稠油开发、深水勘探开发等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研究项目。部分项目或部分项目内容已申请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为完成各项工程的研究任务,做出重大技术创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十五科技合作协议,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海洋石油开发若干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重大专项。总行重点研究项目主要包括:
A.渤海稠油油田少井高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海上稠油油田如何实现少井高产,使开发成本最小化?本项目研究大港、胜利等陆上已开发油田的开发效果,然后进行海上已开发油田的虚拟开发。通过水平分支井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未开发油田提出一种新的开发方案,实现少井高产。
渤海油田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稠油储层损害机理,完成了钻井、固井、完井过程中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和低(无)油气层损害的侵蚀性完井液的研制。
C.稠油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渤海古近系属于河流相沉积,储层纵向和横向变化大,给储层描述带来很大困难。通过研究研究区岩石物理参数与地球物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地震速度和沉积相的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建立了精细的储层描述方法和软件。
D.第三轮全海域油气资源评价。利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的资源评价方法(UAGE)对中国海域进行了第三轮油气资源评价,计算了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可采资源量。
E.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地层固井技术研究。在南海高温超压地层钻井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双效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的研究和防气窜封隔器的研制,形成了高温超压地层固井技术。
F.中国近海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技术研究。海上天然气勘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勘探区地震参数和特殊处理方法的研究,主要解决了南海和东海天然气勘探中的关键问题。
三、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全面的技术合作。
为使石油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增长,把中国海洋石油建设成为东部地区油气产量的主要增长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科技海洋石油,已成为新世纪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为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卫留成总经理与中国科学院鲁德安永祥于2000年5月25日在京签署了开展全面高技术合作的意向书,* * *共同实施技术和知识创新工程,* * *共创海洋石油工业“十五”大发展。2001 165438+10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姜龙生副总经理与中国科学院杨百灵副院长正式签署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第十个五年技术合作协议。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技术合作项目“海洋石油开发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包括13课题。在首席科学家郑哲民、曾恒毅的带领下,中科院拥有8个研究所140名科学家,其中院士4人,副研究员、博士生107人,参与研究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84人,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一流中国。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了5 ~ 10年高速高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满足国家对油气战略资源、规划和安全的需求。中国海域将在未来10年使油气总产量达到5500万吨,成为中国油气产量增长的主体。在2003年7月65438+6月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发出了“创新面向未来”的号召,提出科技创新要成为中国中海油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中海油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是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中国海域的天然气勘探、稠油开发和新领域勘探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经过1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果。
(一)面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技术开发,打造技术平台,提高国际竞争力。
1.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石油地震并行处理系统。
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了一个具有128 CPU的PC机群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和一个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数据并行处理软件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完成常规三维地震数据的并行处理,还可以并行处理多波地震、高分辨率地面需求和时移地震等特殊处理模块,还可以在集成软件平台上开发新的处理模块。该系统可在今年内投入使用。
2.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藏模拟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即将进入调试阶段。
中科院软件所成功开发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黑油模型)并行求解器PRIS,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根据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要,开发了一个64 CPU的LINUX微机集群,可以在8小时内实现65438+50万个节点,100口开发井,20年开采历史。目前软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准备用实验数据进行调试。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将不亚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
(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解决海上油气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A.为了使渤海油田在2010前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提高渤海稠油油田的采收率是一项关键技术,其中研制耐盐速溶聚合物和采用调剖注聚技术是近期的重点问题。中科院化学所和西南石油学院通过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分别开发出满足瞬间(小于2小时)和耐盐(40000mg/L)要求的聚合物。
B.如何研制新型海洋石油平台,使其在不同油田发挥最大效益和最低成本,中科院力学所已经从监测平台总体结构的基础研究入手,为今后新型平台的研制创造条件。
c为了尽快实现海上油气的多相(油气水)混输,最大限度地降低海上油气田的建设成本,这是一个多年来世界上没有攻克的高科技难题。中海油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力学所的专家对多相增压和高效分离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部分室内实验。
D.南海每年都会发生灾难性的内波,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但一直没有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南海内波的研究,现在他们提出了在南海平台上进行观测的计划。这一成果不仅可以为南海平台的设计提供指导,也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信息。
我国南海开发的东方1-1气田,深水区海底由起伏移动的沙波和沙脊组成,对海底管道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准备采用原位海底监测和多波束海底地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沙波和沙脊的变化规律和力学分析,从而获得海底管道的安全评估。
F.海底管道的腐蚀将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预测了牺牲阳极保护下海底管道牺牲阳极的有效剩余寿命。
G.渤海稠油油田生产测井是油田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筛管分流井下测量仪的研制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承担。目前已完成部分室内实验。
(3)为新的近海区域的勘探和开发进行前瞻性研究。
A.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的重点项目“南海深水扇系统与油气资源”由中海油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学院和中科院南海所共同承担。本项目的研究将分析研究南海深水区沉积扇的油气潜力,为深水勘探提供技术依据。
b .在南海和东海的深水区进行地震勘探,由于多次波的干扰,会使获得的地震资料失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了深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完成了基于波场延拓的崎岖海底地震数据成像方法的软件开发和数值模拟计算,并开始进行实际数据实验。
C.海上深水区勘探的突破必然带动深水油田的发展。中海油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力学所已经开始深水平台的调查和技术准备工作。
D.晚期成藏受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中海油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项研究将对渤海新的勘探领域产生新的认识。
上述研究着眼于解决中国海洋石油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兼顾海洋石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还提升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能力和我国在海洋石油核心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合作研究的深入,中科院将充分发挥其知识创新工程的整体优势,以创新引领海洋石油产业的未来。
四、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全面协调发展,设立以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技术开发项目。
技术开发项目主要包括:
小型水线油田交通艇的研制
海上地球物理成像测井仪器的产业化
海上钻井防砂筛管生产线的研制
高效焊接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系统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海上油田污水环保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异形金属内衬聚苯乙烯技术研究
原油破乳剂生产自动控制技术
海底管道涂层配重的研究
油田化学处理剂的研究
合成氨厂增产节能
新型沥青产品的开发
投资风险分析软件的开发
这些项目研究对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乃至核心技术的形成有很大的政策引导作用;对海洋石油基地公司的技术发展和形成贴近主业的支柱产业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五、为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中国海油博士后工作站。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立了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站有15名博士,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后工作站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管理研究中心。
六、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委员会第17次会议后,各下属单位相继建立和完善了科技管理机构。在总行下发科技发展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单位也完善了自己的管理办法。总公司科技管理体系(含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包括:科技规划和计划、综合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开发项目管理(含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管理、科技交流管理、学术工作管理、科技统计管理和科技期刊管理。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管理体系的管理层级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各业务部门科技负责人、各下属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人。
七、科技激励机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2002年起实施了全面的科技激励机制。
1.在中国海油建立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实施人才战略。
经过中国海油科技委选拔,* * *产生了61名总公司级拔尖专业技术人才。从此形成了由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总公司级拔尖专业技术人员和下属单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宝塔式人员结构。
2.建立中国海洋石油技术发展基金,引导各下属单位形成核心技术。
自2002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下属单位的技术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于示范项目,总公司支付1/3的研究经费,其余2/3由各单位支付,总公司支付的费用在产生经济效益后返还。这个政策相当于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3.完善总行科技奖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奖励。
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有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分为一次性奖励和效益提成奖励。一次性奖励由一等奖(不超过2项)1.5万元、二等奖(不超过5项)6万元、三等奖(不超过8项)2万元组成。效益提成奖规定,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后,每年税后净利润的5% ~ 35%可作为奖励。
4.奖励专利发明人,努力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在新制定的《中国中海油专利管理实施细则》中,国内发明专利发明人奖励200 ~ 15000元,国外发明专利发明人奖励300 ~ 30000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奖励50 ~ 2000元。
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中国海洋石油高技术中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