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郭达鞋城详情
继续畅销
店主们敲打着平板电脑,在网上喊着“名牌鞋”。
“我一晚上就能卖掉这堆鞋。”
节目播出不到两个小时,昨晚9点,羊城晚报记者来到被央视点名的郭达鞋城。没想到,郭达鞋城门口比报道的场面还要热闹。很多轿车和面包车堵在鞋城门口的双向两车道,大部分都是外地车牌。至于报道中提到的“物流配送中心”,各家快递公司都在忙着打包,少则五六个“名牌”鞋盒放在手推车上,多则十几个。
虽然下着小雨,增添了几分寒意,但郭达的鞋城却“热火朝天”。过道里拿着和拉着大箱子和小箱子的人向前“撞”了一下。记者绕着大楼走了一圈。上下五层,至少上百个铺面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名牌生意”,其中鞋类占了三分之二,剩下的都是皮包和服装。
灯火通明的鞋城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不亚于白天广州任何一个知名批发市场。平均面积不到20平米的铺位里,除了货架上的各种鞋子,最多的就是地上堆的各种“大牌鞋盒”。
二楼一家门店的过道里,上百个UGG鞋盒从地面一直堆到人的高度。女店主一边忙着对账,一边不停地向买家推荐自己的产品和微信官方账号。“这双,同样的材料,原货,560元一双,你只要微信发过去,一旦转手,利润翻倍。我一晚上就能卖完这一堆!”
在这个鞋城,几乎很难看到传统市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场景。大部分人都是“平手”和“票据”。店主们一边不停地“拍照”新品,一边手指“狂舞”,忙着与顾客“交谈”。
记者全程跟踪了一位买家。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走进了商店。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抬头看了看失主,两人继续面对面敲着平板。没过多久,店主就指挥员工将一箱箱包装完好的鞋子推上买家的购物车,从大牌路易威登和古驰,到最近流行的“斯特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和“席琳”(Celine)。拍下商品的买家不用当场付现金,而是通过支付宝转账。整个业务过程,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事实上,当《羊城晚报》记者试图走进一家商店,询问一双“古驰”男鞋的价格时,店主甚至显得有点惊讶。他指着店门口的二维码扫描纸。“你扫一下,里面的货都有,直接交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门口,都贴着醒目的告示,强调“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央视报道中拍摄的“全套包装手续”中的摊位,当晚也是生意兴隆。看地摊的两个年轻人几乎没有时间找钱,进口商要找具体品牌只能“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