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问2009年中国十大经济人物任意三位的故事!!

1余

大学五年,没有一个女生透露自己爱上了自己。

余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让他悲喜交集。

现在北大还是冰一样清澈,在他的梦里也剥不掉。爱情、学习、事业都在北大影影绰绰的校园里激情澎湃地向前冲,但似乎与他无关。

“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开始不会说普通话,就从A班转到了C班,很差。在我进入大学之前,我没有读过一本真正的书。大三的一次肺结核让我休学了一年,结果就养成了这种瘦弱的身材。”余一打开信箱,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在大多数人眼里,余属于沉默寡言、被人忽视的后进生,但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是完全的真空。“在北大五年,没有一个女生爱过我。”他说。所以,孤独,忍耐,坚韧...他具备磨炼人的所有品质。他说他对爱情的渴望让他“想扑向任何一个女孩”。显然是夸张了,但还是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

余回忆说,他的初恋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当时他是北京大学的英语老师。这一段忠贞不渝的初恋,历经波折,一直延续至今。采访中,他说刚刚收到妻子的短信,详细的念了出来:“老公,我好想你。”说这句话的表情比他之前的那句“去年有80万学生”还要激动。

因为在外面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北大当时给了他一个处分。他觉得呆着没意思,所以选择了离开。当时是1991年底,他即将30岁。走出北大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踢我。我当时充满怨恨,现在充满感激。”余说,“如果一直混下去,我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副教授了。”

这些幸与不幸都是他在北大遇到的。他注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高考三年,恋爱迟到,生病耽误,出国三年半未果,被学校不公平的惩罚。北大成了什么都苦乐参半的地方。

“我是唯一一个他们认为我考不上这所学校的人。”余坦言,“任何经营新东方的人都情有可原,但我无法原谅。因为我是同学眼中最不值钱的人。确实如此。你可以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我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他们回来了。”现在他吹嘘自己就像“一只与一群乌龟搏斗的乌龟。”

余初三补习班同学、现北京新东方总裁调侃道:“我奋斗了二十多年,没想到被他制裁了!”

让他又爱又恨的北大,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余说,他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一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盯着排名和荣誉,他的目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2李书福

凯照相馆

"我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李书福说:“一是不怕苦,二是不怕穷,三是当然更愿意发财!”他敢于冒险,敢于斗争,他能走出来。

他最早的生意应该是1982的摄影生意。“当时父亲给了120元。”李书福说。那一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一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我就买了个小相机,骑着破自行车满大街拍。”李书福不想再回忆那段历史了。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个创业故事里的李书福描述成一个背着相机在公园里转悠的“野照片”——“来,来,同志们,快来照张相。”我遇到了公园的游客并拍了照片。直到现在,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仍然有这样的商人。

李书福的摄影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他赚了1000元,他正式开了一家照相馆。

“垃圾”淘金热

一年后,李书福迈出了经营企业的第一步。

“我选择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到的。”李书福说,金银是从“垃圾”中提炼出来的。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组装自己的相机。喜欢修修补补的李书福发现,可以通过浸泡在一种药水中来分离废料中的金银。李书福开始把分好的金银运回杭州出售。后来干脆把影楼关了,专门做这个生意。

为了这个项目,李书福投入了6.5438亿元。虽然大部分钱都来自生意好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关闭了照相馆。

“这是别人到现在都做不到的。”李书福对这种赚钱方式还是觉得不错的。

冰箱“逃兵”

时间到1984。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的。此时,他的名字是黄岩县石渠冰箱配件厂厂长。

吉利汽车流传的故事是,今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家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四个工人正在给冰箱做一个部件。

现在看来,浙江所谓的“小狗经济”在当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绝对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国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件。据说最开始是李书福自己生产,然后用袋子装起来,用自行车把零件送到冰箱厂。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当了厂长。

“当时效益很好,一年营业额四五千万。”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道。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的决定——生产冰箱。1985前后,民营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生产冰箱无法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由国家统一配送。

但是李书福决定冒一次险。

65438-0986年,李书福在开发生产冰箱关键部件蒸发器后,成立了黄岩北极花冰箱厂,生产北极花冰箱。

“我们的冰箱非常成功。”6月14日,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会议室,李书福靠在沙发上“吹牛”。

“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和冰柜。”一个老员工介绍的。

北极花冰箱已经成为当时国内冰箱行业的知名品牌产品。从65438年到0989年,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李书福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千万富翁了。

但这次冒险让李书福付出了代价。

65438年6月至0989年6月,全国冰箱定点生产。民营背景、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自然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后来,李书福离开北极花,带着几千万元来到深圳当学生。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出国留学。迄今为止,他已经在深圳、上海和哈尔滨的大学学习,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事实上,美的、科龙这两个国内冰箱行业的知名品牌,当时并没有被列入国家指定目录,但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坚持生产。这或许是对李书福坚持通过各种手段生产汽车的一种推动,虽然他没有拿到汽车的生产目录。

李书福在深圳读书期间,因为装修宿舍,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很有市场前景。然后他回到浙江台州,联合兄弟开始新的创业,生产这种材料。装修材料给李书福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直到现在,这个行业每年仍有数亿元的利润。

海南之败

李书福最大的一次创业失败是在海南。1992左右,海南的房地产热潮很猛,李书福带着几千万元赶到海南。

“海南房地产火热的那一段,几千万全亏了,人也回不来。”李书福说:“不谈这一段。”

李书福在海南从事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做过哪些项目?李书福很少和外人说话。在他的个人介绍中,这一段也被省略了。海南地产的失败,李书福说,给了他最大的教训:“我只能做实业。”

一个月前,吉利汽车在香港上市。李书福说,资本市场的事情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一块我不懂。”

足球投资

与他在海南房地产的失败不太为人所知不同,李书福仓促退出足球行业几乎每天都在新闻中。

2001 3月16日,吉利集团与广州签署协议,入主广州足球队,随后广州吉利足球队未能晋级甲级。65438年10月4日,李书福宣布退出足坛。但他并没有选择默默退出,而是揭开了国内足坛的一些“黑幕”。“足球黑幕”因为李书福的高调退赛和点名批评而成为热门话题。后来,在媒体掀起一轮足球“反黑打假”的时候,被冠以“大炮”的李书福再次选择了沉默。到现在为止,他几乎不提这段历史。

“失败,这些都是实践的过程,是你在学校学不到的。”李书福说。

李书福领导的吉利集团及其汽车制造业

集团总部位于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上海、兰州、湘潭建立了六大整车制造基地,年产能30万辆。集团目前拥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整车产品。上述产品均通过国家3C认证,达到欧III排放标准,部分产品达到欧IV标准。吉利拥有上述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

3刘积仁

双面刘积仁:徘徊在软件机会主义和艺术家之间

执着的艺人和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一般不会在商业上成功,但刘积仁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融为一体。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SAP与东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SAP将与东软集团共同为国内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时,SAP将成为东软集团的战略投资者。

在签约的前一天,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刘积仁和德国人孔翰宁决定一起吃顿饭,庆祝两家公司的“联姻”。在吃饭聊天的时候,这两个人惊讶地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获得了博士学位,都在大学任教,都热爱音乐和绘画,内心都有着对艺术的强烈热情。

“虽然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十个有九个是创业不成功的,但我们还是希望给大家留一个例外。”刘积仁拉着孔翰宁说道。

艺术情结与机会主义

刘积仁的车是老板们很少开的“陆地巡洋舰”越野车,因为他坚持认为比那些笨拙没有个性的商务车好太多了——他对美有自己的看法。

刘积仁的很多特立独行的做法,据他说,都来自于他的“艺术情结”。从小到大,他一直对音乐和艺术感兴趣,“小提琴和长笛都能弹几下,房间里都是他画的英雄。”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钢铁厂工作。因为有艺术特长,他加入了工厂艺术团,办了艺术黑板报,承担了给工人们拍照、放电影的工作。有一段时间,厂里早起的阿姨每天都能看到“小刘”兴高采烈地在外面跑来跑去,说要去拍日出。

虽然后来拿到了计算机博士,走上了相反的艺术道路,但刘积仁依然保留了敏锐的艺术嗅觉。“学美术的时候,你会对什么单一颜色好看不好看没有严格的定义;你就会明白,关键是看整体的最终效果。”

东软在建自己的软件园时,反复向下属强调:不要建高楼,两层就好;要利用原有的地形,要有更多的绿地。在选择办公楼的颜色时,他坚持用一种不太抢眼的深灰色,连规划局的专家都认为不合适:外墙怎么能刷成这种颜色?贴亮瓷砖多好啊!现在,他们不得不承认刘积仁眼光独到:走进东软软件园,深灰色的房子在大片绿地的映衬下显得美丽而庄严,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

“关键是看整体的最终效果”这句话是刘积仁最喜欢的。这句话套用在东软身上,或许可以解释东软的“跨越式商业模式”曾经是如何的不可理解,东软员工是如何的迷茫“我是谁”。

与其他“软对软”的软件公司不同,东软走的是“硬对软”的另类路线:在其他软件公司卖光盘的时候,刘积仁带着东软的人去卖服务器、CT机、音响;15年来,从建软件园到做CT机,从外包软件到生产音响设备,从手机设计到教育培训;东软的业务五花八门,充满了跳跃式的发展,甚至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困惑。

其实无论东软卖什么产品,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软件,只是东软把软件从光盘“倒”到了其他介质上。“我们在解决方案和数字医疗护理和服务上诠释软件,这也让东软更加浪漫和富有想象力。”刘积仁说,“如果软件是一门艺术,我们就是表演软件艺术的艺术家。”

有着强烈艺术情结的刘积仁很清楚,一幅好的山水画,可以“从岭侧望成峰,高低不一”。所以,虽然东软的核心业务是软件,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软件做成一个单独的产品来卖,好卖的就卖。从公司成立至今,东软卖了无数硬件产品,他也承认自己是个“机会主义者”。而且,他并不认为机会主义不好。“我说我是做软件的,没有人说做软件一定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其实大家都愿意保持一个固定的网格,网格里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参考。但是,当我们跳出这个网格后,会发现竞争对手大大减少,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从65438到0998,东软进军数字医疗行业一度引起很多人的疑惑:软件制造商怎么去做一台CT机?事实上,刘积仁通过观察发现,如今的医疗设备已经越来越数字化,而这些设备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往往是软件,这正是东软这个软件公司的机会。此外,这个行业过去一直由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等跨国公司主导。虽然门槛挺高,但行业利润也挺丰厚:当时一台进口二手CT机能卖到三四百万,而且要排队才能买到。

当东软掌握了CT机的核心软件技术后,CT机的价格被迅速拉低至200万元以下。尽管如此,利润依然十分丰厚——2005年,东软医疗系统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依然高达37.2%,是其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务的近两倍。

“关键是看整体的最终效果”这句话是刘积仁最喜欢的。东软难以理解的“跨越式商业模式”和让员工对“我是谁”感到困惑的多元化业务也来源于此。

刘积仁在1991创业的时候,也希望东软能像微软一样成为拥有通用软件的世界级企业。很快,他发现这条路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通行的。“微软就像一列快车,而你是一列慢车。想抓也可能永远抓不到。”

此后,东软开发的软件开始在各种车载音响、车载导航设备、电信设备、CT机中运行,为东软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我们不打算如何取代微软。我们根本不用它在铁轨上跑。我们可以在另一条赛道上跑得更好。”

东软的机会主义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关键在于它是“前瞻性的机会主义”,而不是“追随性的机会主义”。比如几年前,刘积仁看好软件外包业务,于是在国内软件公司还对“又苦又累”的软件外包业务不屑一顾的时候,他开始每月去日本考察一次;随后,东软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并引进了NEC、日立、索尼等大客户。2005年,东软集团的国际外包收入已经达到6270万美元,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

而这也终于开始让原本对“机会主义”东软不太感冒的业内人士有了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有点长”,哥们请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