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的市场封闭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企业做得还不错,但一旦全面开放就未必能抵御国外的激烈竞争。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国外产品的竞争。外国投资者低价购买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也将更加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令人担忧。一些证券公司认为,即使中国可以申请几年的过渡期来逐步降低关税和配额,也有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将面临破产。目前受国家保护的那些行业和企业影响较大,而那些依靠市场竞争的企业影响可能较轻。即使是那些管理良好的超大型上市国企,目前也主要靠进口商品的高关税和配额保护,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即使这些企业生产成本低,技术先进,一旦关税降低,也会面临国外知名品牌强大的破坏性竞争,陷入困境。中国幼稚的股市也会受到冲击。
中国应该对一些幼稚产业或产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并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电子和家用电器,实行贸易自由化。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很难进入发达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以环保为由的“绿色运动”,使中国产品难以进入欧美市场。即使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它仍然会在世界范围内遇到区域自由贸易区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的问题。事实上,大约一半的国际有形贸易是区域贸易。欧美的区域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具有歧视作用,区域保护主义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冲突将继续存在,从而影响wto的作用和潜力。进口关税是中国政府的一大收入来源。降低关税必然会减少政府税收来源,甚至扩大财政赤字。
可以预见,入世后,企业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减少。第二,中国企业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虽然wto成员也向中国企业开放国内市场,但现阶段,中国企业在技术装备水平、劳动力素质、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仍有不少差距。即使其他国家向中国开放国内市场,中国产品也很难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存造成严重损害。
然而,有相当多的政府官员和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入世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入世导致民族工业的衰落和破产,而是有助于它们加快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虽然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但总体上已经具备在更大程度、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事实上,面对加入wto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树立国际市场的观念,努力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营销策略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入世所产生的压力和动力,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内部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助于中国借助多边组织和规则遏制单边贸易行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当然,也应该看到,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美国和欧盟至今没有放弃使用单边贸易行动的权利。因此,中国不应对wto等多边贸易体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相当一部分wto协定的法律规范基本上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相当多的世贸组织国家试图在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做文章,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还要看到,欧美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会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即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地从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组织获得最惠国待遇。各国也在逐步降低关税。欧美表示将在10年内逐步减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部分敏感产品的配额和降税幅度普遍非常轻微。因此,随着世贸组织成员逐步相互开放市场,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但好处可能不会立即体现出来。出口机会可能增加了,但是国企因为种种原因出口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足,机会再好也是白搭。同时,国外产品将凭借其在技术、资金和产品方面的优势拓展中国市场。可能的后果是:中国出口疲软,“进口饥渴”强烈。导致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最终导致贸易逆差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和恶化。
更好地进入工业化市场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入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主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纺织服装、皮革、鞋类和旅行用品。工业化国家对这些商品的关税削减往往低于其他商品。即使西方国家削减关税,减少对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中国的利益最终取决于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供应能力的增加。
农产品出口的扩大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关心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将农产品进出口纳入国际贸易体系,对出口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有长远的好处。农业比工业更容易创造就业机会。外向型农业生产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向城镇迁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面临不利的竞争。一方面,中央政府将削减农副产品的补贴和进口关税。另一方面,以现代化、机械化为特征的西方农副产品将大规模占领中国的农副产品市场。如果放开农副产品市场,以家庭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村经济将很难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欧美农副产品竞争,拥有八亿农民的农村市场将受到极大威胁。
中国的贸易服务业相对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向wto成员开放贸易服务业,逐步走向贸易服务自由化的道路,可以迅速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尽快缩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快形成服务业内部的竞争机制,促进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服务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也可以换取其他缔约方国内服务市场的相应开放,从而为中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新的机遇。但是,入世对中国贸易和服务业的影响可能是主要的。中国的服务业还处于“幼稚产业”阶段,受到政府政策的充分保护。当中国开放贸易服务业时,强大而发达的西方服务业将大规模入侵,全面冲击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国内服务市场的大部分将被西方服务业垄断和操纵,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受到国际服务业的影响和制约,这不仅可能加剧无形贸易逆差的扩大,还可能进一步导致服务业失业人口的增加,造成国内服务市场的混乱局面。
目前,中国的基础产业和产品被国家垄断,缺乏竞争机制。电力、交通、旅游等基础行业的开放顺序应该是:打破国家垄断,在特定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只有这些基础产业有足够的实力和竞争力与国外公司竞争,才能考虑引入国外竞争者。英法等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中国对外开放手机设备市场的时间太早,速度太快。日本企业认为日本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打开日本电信设备市场,而中国让美国的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著名电信厂商一夜之间占领了中国大部分电信设备市场。在一些战略制造业(如汽车、化工、电子机械、金融、建筑和通信),中国仍采取强烈的保护主义。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经营越来越困难。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日益扩大,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大多数企业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或银行贷款勉强生存。而且企业承包制等企业改革措施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企业规模、技术改造和竞争力日益下降,与现代大生产趋势背道而驰。除了少数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少之又少,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已经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名存实亡。一旦这些企业因中国入世而取消补贴和低息银行贷款,再加上来自国外有实力公司的竞争,必然会破产,导致失业率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目前,城市失业率实际上远高于官方3%的水平,有人估计早已超过8%。如果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中国的社会稳定将受到威胁。过早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会带来高失业率和社会不稳定,还会使中国市场完全被外国产品控制,中国最终可能成为外国产品廉价的加工基地和消费市场。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唐英年认为,目前,中国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如果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倒闭会更严重。从社会问题来看,中国有12亿多人口。如果半数以上的国有企业因市场开放而倒闭,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造成社会不稳定。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并不一定会直接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无论是否是世贸组织成员,各国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贸易体系,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这应该是中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态度。
中国绝不能放弃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本原则,中国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来满足世贸组织的所有义务和要求,否则一些幼稚的民族产业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湮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从短期利益出发,更要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权衡利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先是削减关税和开放国内市场。国外的产品凭借其资本、名牌、技术、质量、价格,会迅速垄断中国的消费市场,最终导致大量资本外流。同时,国内产品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无法扩大出口,其结果必然是外贸逆差的增加。所以开放市场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加强对国外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的监管和反走私,真正了解国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国外产品在家电、薄膜、烟酒、洗涤剂、轮胎等多个行业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官方统计,且多为“水货”走私进口。事实上,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被大大低估了。中国政府应该更明确准确地告知世贸组织主要成员:中国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并不意味着中国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外国公司应该渴望打开中国这个世界上1.5人口的消费大国。事实上,与许多现有的世贸组织成员(如波兰、古巴、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的经济体系相当开放。我们既要看到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也要看到世贸组织更需要中国。
专家估计,如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主要支柱产业,如汽车、化工和石油,将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97年3月,决定对212家重点国有大型企业(如上海石化、青岛啤酒、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联想电脑公司、长城电脑公司等)给予政府支持。),包括给这些企业优惠贷款进行技术改造,给他们更大的外贸经营权,增强他们的整体竞争力。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重点做好1000家大型国有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旗舰”。
四、有关专家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进行具体评估。
香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加入,而是何时加入。关键在于什么前提条件?如何在谈判中获得一些更有利的条款和更长的过渡期?香港商界赞赏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务实灵活的原则和态度:“已经做了的,可以承诺继续;我准备去做,并承诺尽快去做;未来能做的,但一时不能完全做到的,可以承诺一个时间表,逐步实现;不可接受,再大的外部压力,也绝不会去做。”也就是说,中国会在透明度、国民待遇、外贸政策统一实施等方面尽快做到。在外汇制度、取消非关税措施和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中国已经承诺了时间表,并将一步一步来做。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国绝不能同意其他缔约方要求中国作为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无论压力有多大,中国政府都应该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义务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承受能力相适应,才能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确保改革有序进行,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摩根大通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代价将是巨大的。中国将放松进口管制。生产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导致严重的资本外流和外贸逆差。外资企业以其明显的优势与国企和其他民族产业竞争,政府削减产业补贴,必然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中国也将面临挑战,主要通过其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来维持其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此外,东部沿海省市可能比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大。
香港岭南学院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怡瑶教授认为,中国不需要急着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一些部门,如体改委、经贸委等,主张加入世贸组织,主要是因为可以加快国有企业和外贸体制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参与竞争。面对外部压力,外经贸部还应改革外贸体制,因为改革将使国有企业提高效率,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但问题是,包括汽车、化工、制药等国内主要行业,在关税优惠后,将面临国外产品的激烈竞争,甚至生存问题,这将涉及到很多其他问题。如何权衡利弊,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被排除在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之外,这在国际形象上是不合适的。中国可能要做出一些牺牲来换取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中国工业部门对入世的承受能力属于“灰色地带”。很多部门承受不了,但是很多部门已经承受住了。中国现在的工业体系比以前强多了1978,不能说完全没有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已降至23%,并承诺到2000年进一步降至15%。国外认为降低关税还不够。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为13%,发达国家为3% ~ 4%。美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强迫中国作为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如果我国平均关税降低到7% ~ 8%,很多工业部门面临的压力和冲击可想而知。除了部分工业部门承受不了冲击外,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会因入世而大幅下降。虽然不一定完全不能承受,但如果处理不当,贸易逆差会加剧,甚至五六年后难以扭转。因此,中国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些专家认为,墨西哥没有从加入世贸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受益。中国不应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否则会导致利润外流。
DC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nicholao lardy教授认为,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国政府必须停止补贴国有企业。一旦失去国家财政补贴,大部分国有企业将被迫倒闭,大量工人将被推入失业大军。中国经济贸易合作部的世贸谈判代表很难向拥有数百万工人和国有企业的工业部委推销世贸概念和条款,中国短期内很可能不会急于推出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
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研究报告,如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努力最终失败,必将危及对中国经济的信任和长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扩大国际贸易极为重要,也有助于将中国这个贸易大国纳入世贸组织体系,为解决多边贸易争端提供国际标准,从而最终有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继续将中国关在世贸组织之外,很难阻止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反而会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担。研究报告建议,中国应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取消外国公司不得从事外贸的限制,并在增加透明度的条件下提交取消进口限制的明确时间表。中国政府还应在补贴、外国投资和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高关税政策也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一大担忧,中国在流通领域的限制无疑构成了自由贸易的严重障碍。对中国来说,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比加入世贸组织更重要。
新加坡发展证券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按照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必将损害中国的长远利益。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曾教授认为,中国已与90%的世贸组织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旨在与其余10%的世贸组织国家建立或加强经贸关系。所以加入wto的效果差别不大。即使中国不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也可以继续依靠已经建立的双边贸易关系来扩大其经济和贸易活动。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只是中国加速经济腾飞的一个中期目标。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助于中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来改善其基础设施。
wto主要缔约方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金融、银行、保险、零售批发、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让外国公司充分竞争。美国J.P .摩根证券公司的专家认为,加入世贸组织虽然会造成严重的失业,但有助于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削减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虽然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过早加入世贸组织将导致许多亏损的国有企业破产,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私有制改革、内部管理、技术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等问题。事实上,近50%的国有企业属于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它们已经面临破产的边缘。加入世贸组织对这些企业的打击最大,大多数盈利企业将受益于更多的出口税收优惠和世贸组织成员资格。
美林公司的专家认为,总的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从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有积极的作用,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然而,中国不应该害怕竞争。事实上,中国彩电在近十年无序激烈的竞争中已经完成了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国内很多知名彩电,无论是质量还是售后服务,都不逊于日韩同类产品。中国永远不会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好充分准备。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研究项目顾问肖耿博士认为,中国能否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中国不是世贸组织成员,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无形中受到影响。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加入世贸组织,而是以什么条件加入。目前,中国正在与世贸组织的主要成员讨价还价。目前国内有些人认为中国能否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无关是危险的,这是傲慢、自大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映。中国必须与世界融为一体,否则就会与世界隔绝,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中国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从65438到0978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远大于成就。中国经济不是奇迹,只是经济起飞前夕的一个“追赶”过程,颇有补偿性。事实上,中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几十年了。虽然目前发达国家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现有的经济秩序、经济环境、社会制度都相当稳定,不会像中国那样“大起大落”。
渣打银行廖群博士强调,中国入世在长期和宏观层面肯定利大于弊,但短期和微观层面很难判断。不同的部门会从自己的行业出发,对加入wto的利弊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纺织部门会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可以不再受美国纺织品进口配额的限制。
具体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可以从关税平等和反倾销中获益,这将有助于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短期内肯定会对国企和民族产业产生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压力。削减关税不仅会减少国家关税收入,还会对国有企业和对外贸易的平衡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短期的“坏处”很可能是永久的“好处”。
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认为,中国把加入世贸组织既当作政治目标,也当作经济目标。对中国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来说,代价可能太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国不是世贸组织成员,国际贸易战和反倾销的律师费太高。也许微企在这方面感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