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何时能投入民用?

北斗卫星2012开始小规模使用,2020年将覆盖全球。

但是平民之旅陷入了困境。

自“北斗一号”卫星发射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应用。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郭军教授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卫星通信、北斗星通信、神舟三家公司获准获得北斗一号的商业运营权。”

据悉,北斗星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的龙头企业,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2003年6月5438+2月65438+5月,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如果按照每个用户每年50美元左右的消费标准计算,北斗系统的潜在市场规模可以达到6543.8美元+0.5亿美元。但实际上‘北斗星’正式上线1多年以来,其注册用户也不过几千。”长期关注卫星定位行业的市场专家张同选说。

“北斗星”性能这么好,那“中国卫星通信”和“神舟田弘”呢?为中国兴通提供终端设备的下游制造商长春巨龙公司总裁王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为中国卫通生产终端设备的下游制造商有两家。因为对方公司的技术没有得到中国卫通的认可,只有我们一家给中国卫通供货,目前只为其提供了几十台终端接收机。”

据“龙北斗”总经理王建忠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只向“中国卫通”交付了10套终端设备,近期正在生产200套,今年将按计划交付1000多套。

与“北斗”和“中国卫星通信”相比,“神舟田弘”的日子也不轻松。“神舟”市场部总经理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客户只有1,000人左右,其中正式商业用户只有800人,另外200人是试用产品阶段的试用用户。”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成本和收益账: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运营中心,花费2500万元,每年设备维护和消耗达到300万元。以1,000用户收费3万元计算,收入3000万元。如果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舟田弘”是无利可图的。“如果长期亏损,我们也可能会放弃。”总经理刘这样告诉记者。

获批获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三家公司业绩不佳,“北斗一号”也不是什么好位子。为什么?专家们兴奋的预见真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吗?

北斗一号照亮卫星导航产业。

2003年5月2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获准获得北斗一号特许经营权的神舟公司总经理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全天候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备用星组成。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6月5438+10月31和6月5438+2月21发射。”

“北斗一号”的发射一度引来中国从事卫星导航业务企业的欢呼,认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有关专家预计,到“十五”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产值将超过6543.8+00亿元,其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将是这个数字的5倍至654.38+00倍。

这个行业真的有那么大潜力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依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

“卫星导航定位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完成对地球上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视和管理。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通信行业利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同步时间;电力、有线电视、城市地下管线采用卫星定位技术敷设;公安、银行、医疗、消防等。用它来建立紧急救援或报警系统;汽车、轮船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导航;在电子商务领域,卫星定位技术用于客户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说,“现在一些手机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芯片,卫星导航和定位的关系越来越接近普通人。计算机制造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正在推广集通信、计算机和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于一体的各种移动信息终端。卫星导航定位在消费领域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如汽车导航系统,已经在一些民用市场开发出来了。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车辆不会迷路,遇到土匪还可以用来报警。

专家们激动人心的预见,描绘了这样一个让我们同样兴奋的梦想:未来,每个人都可以配备一个卫星定位终端,我们每个人未来都可以与“星”同行!但令人不解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已经上天近两年。为什么它在民用化的道路上遇到了门脸?

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市场。

“除了媒体的零星信息,我们从未见过有关方面对北斗的宣传,家里也没有业务员联系过我们。不知道费用是多少,有没有优惠政策,具体是什么机构在操作。”经营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拒绝使用国产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金22世纪(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位姓李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美国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有24颗卫星。无论目标在哪里,都有4颗卫星同步围绕目标运行,而北斗一号只有3颗卫星。”“北斗一号不是比美国GPS更先进吗?”记者问。李经理表示,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入北斗一号项目,因为更换系统的成本很高,除非上游厂商能提供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否则不会考虑使用。

介绍北斗一号项目的长春聚龙总裁王也是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作为北斗一号的下游终端厂商,投资非常大,需要我们去筹集资金。但由于北斗一号的星轨窄、发展晚、商业化程度低,投资者往往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卫通无力支付,导致融资难度很大。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客户的发展,从而影响北斗一号的民用进程。另一方面,获批获得‘北斗一号’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实力并不是很强,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不足也制约了‘北斗一代’的商业化。”

“在用户群体上,北斗一代和美国GPS没法比。‘北斗一代’作为军民两用卫星定位系统,为民用提供约1万户,客户群应锁定在灾害监测等特殊客户群体。”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郭军教授说。不过,专攻卫星定位系统研究的她也承认,“北斗一代”在民用开发利用上“差了半拍”。“美国的GPS是同步的,‘北斗一代’在卫星之后几天就开始了终端设备的研发和其他民用工作。这应该是一个教训。”

“此外,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第一,车载导航地图成为瓶颈。在汽车导航产业链中,最上游是导航卫星系统,其次是电子地图厂商,再其次是西门子这样的软硬件厂商,汽车厂商在这个产业链的最下游。目前国内大部分GPS导航系统都是进口的,价格高达1万元到1.5万元。高昂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因此加快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内车载导航系统只有两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政府对地图数据的控制,国内很少有地区实现了地图数字化。到目前为止,两款带有车载导航系统的车型只覆盖了20个城市,只有三家公司被允许生产和销售数字地图。”西南证券研究员张同选表示,“对于参与定位系统的公司来说,除了电子地图业务没有任何回报,需要持续投入之外,获取原始地图也是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数字化前需要向当地测绘机构购买相关地图资源和卫星地图。但测绘机构作为国家机构,在销售地图产品时,必然会涉及到如何界定和对待地图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地图测绘的所有权让买家很难知道自己买的价格。电子地图制作公司也遇到测绘机构不愿意出售自己的测绘资料的情况,所以一些地图制作单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测绘。这种运营模式的投资成本极高。”

据了解,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国卫通”还将触角伸向移动通信市场。目前,“中国卫通”推出的卫星手机除了通话功能还没有开通,因为通信标准不统一,发短信、上网等相关增值业务。这款基于“环球之星”的双模手机,每分钟2.60元;而个人用户的收费略低,为每分钟2元。与之前“中国卫星”通话每分钟9元到20元的高资费相比,这一价格水平明显下降。由于目前销量不大,“中国卫星”电话价格仍然较高,全球卫星SAT550手机高达8500元,远高于市面上一般的GSM手机。

此外,“目前中国的GPS行业,短期行为比比皆是。比如产品未经有效验证,在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情况下仓促推出,未经调查就盲目设立销售网点,产品质量差,风险大的‘一锤子买卖’,影响了行业声誉。”深圳赛格导航公司万新宇主任直言。

毫无疑问,卫星导航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在普及的道路上却面临着“技术先进、市场滞后”的困境——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成为有关各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