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美乐阅读指南

1999年4月,“第二届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大赛”诞生了Smilax、易方舟等清华首批学生创业团队。他们成立两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

清华大学每年四月校庆。四月,清华校园里的白玉兰、红桃花校花,是朴实无华的紫荆花,推崇的是踏实务实的学风和文风。1999年4月,第二届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大赛诞生了清华首批学生创业团队;

技术实力:拥有士麦那核心技术的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集计算机、电子、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于一身,应该算是国内领先产品。这些都是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理工大学的强项。史美乐的创业团队基本都是来自以上学科,学以致用,恰逢其时。值得提醒的是,1999年,世界和中国充斥着豪言壮语,各种新人沉迷于注意力经济,忙着抢注意力,无力或不屑于讨论技术和利润。史美乐的团队保持了适度的低调,始终专注于技术研发,对资本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他们不谈新经济,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途是艰难的,这与傲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com家族。士麦那清楚地明白,技术和创新只有与商业和资本相结合,完成研发和商业化,并产生利润,才能获得成功,也才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回报。他们也知道自己缺乏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所以积极寻找资本合伙人。他们认识了新成立的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该公司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依托。清华兴业急需树立自己作为国内创投先锋的形象和业绩。国内上市公司上海百货,有想象空间,史美洛同学急需资金进行公司的日常运营、研发和生产。三家公司一拍即合。三大家族名利双收。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施美乐花掉了上海100差不多250万元。不像。com,他们的钱主要用于研发和产品测试。但是好运又降临到了史美乐身上。他们的私人保姆清华兴业又找到了青岛澳柯玛集团。澳柯玛是国内知名家电企业,施美乐的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是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和技术;当时澳柯玛正准备在中国上市,他们对高科技产品和学生创业的概念更感兴趣。在清华的周年日,2000年4月25日,北京时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青岛澳柯玛集团在清华科技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100%成功后退出,将股权让给澳柯玛集团,澳柯玛集团投资3000万在史美乐二期。此时,上海100、澳柯玛集团、史美乐以及背后的投资顾问清华兴业投资公司都各得其所,再加上清华89周年校庆的荣耀,“五赢”的局面一片欢腾。

另一个在消费市场和证券市场获得利润和回报的故事。只不过有了清华的背景,有意无意的被加上了无数光环,在成功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宝贵的保险。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是遇不到的,也不能简单复制。(天时地利人和——清华校园产生创业黄金搭档/杨沫)

邱红云、王珂、徐中三个同学,在1999年5月,在清华校园里成立了一家公司,占据了最好的时间和地点。

1998年5月,国内领先的理工院校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掀起了校园创业的热潮。史美乐的主要赞助商王珂和徐中分别是本次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65438到0999,商业计划书大赛发展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活动,反响巨大。今年也是中国风险投资的启蒙年。

1999年4月,四年级物理系学生邱红云的发明,大屏幕投影电视在校园名牌竞赛中获得“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如果没有今年清华校园的创业风潮和风险投资的启蒙,这个几千块钱做出来的不起眼的学生作品,基本都会以一个校园奖而告终。然而,在1999,这是一个注定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印记的学生创业与风险投资故事的序幕。

创业的故事从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五年级学生王珂开始。宁波顶尖科学学者王珂继承了母亲天生的商业头脑。他最强烈的敢想敢做的愿望就是创业。邱红云的发明给了他一个创业的机会。王珂在公司有一份兼职工作。他知道投影仪的市场需求和进口产品的高价格。清华的技术敏感让他意识到了这项发明的“价值”。他提出以十几万元的价格购买邱红云的技术。然而,聪明的王珂很快意识到,这种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如果没有技术支持和不断突破,将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王珂说服邱鸿运入股,共同开发技术,使之成为市场产品。

如果说商业敏锐性使王珂及时抓住了商机的苗头,那么商业才华的再次展现则是他组织了一个创业核心团队——将技术核心邱红云拉下“大海”后,王珂开始寻找管理人才。这种对人力资源的了解和积累也源于商业计划书大赛。两周后,清华经管学院MBA班班长、上届创业大赛积极分子徐中也加入了进来。

追求史美乐至今的成功,有其幸运和偶然的成分。比如媒体的关注,从诞生开始就备受关注,对公司形象和融资都非常有利。这是无法模仿的。但它的成功更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这也是最值得分析和总结的。

在风险投资模式中,第一重要的是人,第二重要的是人,第三重要的是人。在投资管理顾问潘福祥看来,Smiler的团队是“黄金组合”。在冶炼厂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的故事中,两位投资人首先强调的是,他们也看中了这个团队。

邱鸿运被清华校长称为“清华爱迪生”。自进入大学以来,他每年都在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他的才华和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是极其难得的发明家。

“王珂是一位战略家和企业家的天才。他非常善于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利用各种资源为我们所用。他有进取心,有想象力,有煽动性,有热情,能做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举重若轻。他是个英俊的天才。”这是施美乐顾问潘福祥的评价。他还认为,“徐中和王珂只是互补,而徐中才是真正的经理。在清华读书之前,他已经工作了六年,先在长城特钢公司从事机械设计,后担任团委书记。所以他年纪轻轻就有机会参加大公司的领导会议。在学生公司,他绝对是见多识广,有企业经验,做事风格踏实稳健。

王珂是史美乐创作的组织者。如果没有王珂的领导,史美乐不会创造出这么大的‘潜力’,也不会进步这么快。没有徐中,企业管理和工程运营经验几乎空白的王珂,可能会点燃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之火,无法驾驭;而邱鸿运这种有才华又尽职尽责的工程师,可遇而不可求。"

王珂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和普通学生创业公司最大的区别是,有一个像徐中一样有企业经验的人。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为了开发产品并完成中试,王珂和邱红云做了一个预算——需要20多万元。方法是邱红云参加学生竞赛一台机器需要一千元,20多台成型机需要20多万元。别笑,这是校园里学生的思维。徐中介入后告诉他们,开一套模具产业化需要20多万元。详细做的预算是250万。对于这个数字,王珂觉得太大了,他们无能为力。徐中笑着告诉他,对于一个开发新产品的大企业来说,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进一步的反思表明,徐中的经历固然重要,但王珂对自己缺点的认识和对徐中意见的接受更为重要。回到潘福祥的总结:这个团队有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技术优势,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积累了一定的企业经验,尤其是难得的合作和精诚团结。这样的团队总是有好的项目和成功的潜力。创业团队与咨询公司的共赢模式——“教父”与“样板戏”

史美乐的成长有其规律性和独特性,与咨询公司的合作共赢是另一个成功的关键。学生创业团队需要与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这一点越来越被认可和接受。但它要想形成像Smilax和清华兴业那样的合作关系,既需要实力,也需要机遇。

首先,创业大赛给了他们互相信任了解的机会。士麦那是在参与商业计划竞赛的过程中成立的。在清华预赛中,他们遇到了有清华企业集团背景的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总经理潘福祥担任评委。当时兴业刚刚成立,正在寻找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他们的合作方式是经过三轮接触后决定的。

那是潘福祥第一次来到史美乐所在的学生宿舍。他被这些奇妙而不起眼的发明震惊了。这位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现在在清华正式上证券市场课,经营投资管理公司的老师和老板,向创业者提出了从资本、产品到市场的一系列问题。“潘老师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天空拉到了地面。当时我们觉得潘老师太高了。”同时,潘福祥也看好几个小伙子的素质、气势、意志力,包括他们的作品。

第二次,士麦那团队带着一份精心列出的资金需求预算表来到兴业的办公室,谈论他们的问题——难以靠自己筹集资金。这一次,男生们精心准备:着装正式——穿西装打领带;说话有条不紊——注意相互配合,尤其是倾听对方的意见;态度不卑不亢。结果潘福祥说可以帮忙融资,而史美乐让兴业拿出书面方案。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王珂等人托人打听业务细节后,更加认真地做合作准备。

就在第三次接触没几天,兴业拿出了一个标准化的投资管理顾问方案,提出了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帮助融资、管理、成长的方案,同时规范了双方的责权利。很重要:还有一个小插曲:星爷当时并不是罗石妹唯一可选的对象,但其快速的反应和规范的操作,尤其是其将罗石妹打造成“样板戏”的理念,让罗石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这个新公司作为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思密乐与兴业的合作模式是* * *承担风险* * *享受收益——兴业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业务,拥有思密乐5%的股份。

从此,史美乐发展中的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等大事都离不开兴业。在融资上,兴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上海100的老板称潘福祥为史美乐的“教父”。同时,史美乐的成功也给兴业带来了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行业引以为傲的口碑。“样板戏”真的响了。与投资人理性合作——优化资源,承担资本责任。

业内专家指出,学生创业招商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急于获得资金,小钱给大股,廉价出售技术和创意,以至于很多技术拥有者对当初的协议深感不满,经营一段时间后提出毁约,后果是在资本市场恶名昭彰;第二,即使投资人不能提供增值服务和指导,他们仍然被捆绑在一起;三是不负责任地利用风险投资,烧别人的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兴业的指导下,成功吸引外资的施美乐完全跨越了这三个误区。

首先,根据高科技公司尊重知识产权、控制高风险、追求高回报的理想模式,冶炼厂决定引入风险投资融资计划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事实上,在1999期间风险投资在国内企业鲜为人知的情况下,这种不妥协大大增加了吸引外资的难度,但坚信自己项目实力的Smiler还是坚持了下来。好在依靠潘福祥的社会关系和行业口碑,施美乐的项目很快获得了锐意创新、希望大力发展高科技项目的上海100的关注。经过认真的考察和谈判,双方于1999年7月达成了两个阶段的风险投资协议,金额为* * * 5250万元。第一期,上海100投入250万做产品试点,占股20%,创业团队。中试成功后,将投入1亿元用于工业化生产。这是中国本土化风险投资第一案,在资本市场引起巨大轰动。

1999年底,SMELLO多媒体投影仪中试成功。过了几个月,一直关注中试进展的上海白白意识到,中试后的产业化不仅仅是找厂家投资生产,产品的技术非常复杂,国内没有一家工厂可以代理加工。要组织全新的产能,管理生产,商业领袖100并不擅长。为了把生意做大,史美乐和白一决定引进有生产管理经验的家电厂商加盟。消息传出,国内外10多家投资公司和家电厂商前来洽谈,希望参与二期投资。

施美乐最终选择澳柯玛集团作为二期投资方,印证了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决心和实力,以及董事长陆的诚意和果断。

澳柯玛了解到史美乐的项目是通过飞机上的一份报纸。不久决定亲自去北京面试。恰逢大雪和机场关闭。这个身价数十亿的集团老总居然坐火车赶到了石美乐。随后的谈判进展顺利。

2000年4月,澳柯玛决定投资3000万元,与视美乐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北京澳柯玛视美乐公司(以下简称澳美乐公司),双方各持有新公司50%的股份,开发、生产和销售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视听产品。士麦那仍然存在,并将在未来开发新的项目并将其产业化。上海100取消了原定的二期投资计划,其原始股随史美乐进入澳洲视野公司,后期将凭借领先的商业优势参与市场销售。至此,经过资源优化,支持产品上市的投资终于顺利完成。士麦那找到了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更不用说对投资人负责了。不言而喻,他们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并随时报告进展情况。在花钱方面,除了工作必需的以外,他们可以节省开支。到目前为止,王珂、徐中和邱红云没有汽车,他们经常骑自行车来来去去。到目前为止,徐中的工资仍然是MBA学生中最低的。成功脱下学生公司的标签——团队建设、管理和产品成熟度

1999年7月,王珂毕业,2000年7月,他从徐中毕业。邱红云当时是精密仪器系的研究生。到目前为止,除了三名在校非全日制博士生外,士麦那的80多名成员都是专业人士。学生是一个客观的身份,但学生公司却隐含着无经验和不成熟。都说Smiler脱下了学生公司的标签,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员工都不是学生,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团队建设、管理、产品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步步成熟。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团队建设是第一位的,但是学生公司更难。史美乐第一笔投资后不久,一个消息灵通的媒体人说:你会赚钱,但是用一个宁波人,两个四川人,一群上海人,就把你的脑袋打爆了。

王珂和徐中牢牢记住了这段话,这既是压力也是鼓励。“史美乐团队在成长过程中有过矛盾,但他们正视问题,有能力解决问题。”潘福祥说。7月,王珂提出奥仕公司人事调整,原副总裁徐中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销售、营销;而他也从总经理变成了总裁,负责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战略合作的建立。王珂说:“我意识到随着公司的发展,我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了。让徐中当总经理更合适,这样他可以独立做决定,不用和我商量,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

董事长卢盛群同意了这个提议,干爹潘福祥更是激动不已:“我们企业最难摆脱的就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王珂能主动把重要的权力交给更合适的人,真是了不起。”

以事业成功为目标,不贪图个人权力,这种理想状态也是建立在现代制度和产权清晰的前提下。而且我公司自成立以来,股权清晰。“年轻人缺乏经验,但同时也没有负担,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由于分工更加明确,公司变得更有效率。徐中的工作非常有效,我在对外联络和开拓新的商业机会方面也非常积极。"

像所有R&D高科技公司一样,史美乐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现拥有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可以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管理方面,从大部分兼职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几乎是随机操作,到建立人力资源部,规范招聘人才,建立管理制度,史美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徐中已经有了一些管理经验。除了在实践中探索,他还有MBA辅导员,《哈佛管理全集》。管理体系的真正建立,是清华兴业的成果。

165438+10月,兴业带着一群MBA找了清华经管学院的副教授来诊断史美乐,几周后拿出了一套有针对性、标准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方案。实践证明,合理的制度和激励监督机制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效率。

奥仕公司在北京拥有国内一流的R&D中心,在青岛建立了3500平米的现代化独立车间和年产65438+万台的生产线,与60多家经销商签订代理协议,产品于5438年6月+2月投放市场。在成果汇报会上,三台澳洲放映机将“小电影”放在大小不一的幕布上。的确,色彩、清晰度、传递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看电影。世界“第一”和“最好”

世界上第一个SCDMA芯片由入园企业展讯通信公司研发(2004年)。

入园企业同方威视的集装箱检测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03年)。

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联众公司于(2003年)入驻园区。

拥有世界最先进中文扫描识别系统(TH-OCR)的文同清华紫光公司入园(2001)。

入园企业清华五星公司开发了全球首个中文过滤软件——五星卫士(1999)。

中国的“第一”和“最好”;

中国大学科技园最大的建筑——清华科技大厦18.8万平方米竣工(2004年)。

中国最大的软件分销企业正普科技公司入驻园区(2004年)。

中国首个纳米骨项目在清华科技园孵化(2004年)。

清华科技园被评为中国唯一的A级大学科技园(2003年)。

清华科技园投资的中国第一家商用超导公司Inna超导体,拉出了中国最长的商用超导导线(2003年)。

入园企业科泰世纪公司开发了国内首个商用微操作系统(2003年)。

清华创业园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国际孵化器奖——科技孵化器最佳实践奖(2002年)。

中国第一家没有经营范围的公司清华科技园科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1)。

入园企业清华同方光盘有限公司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型、动态的专业教育知识资源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库”(CFED)(2001)。

中国第一家大规模工业化集装箱检测系统制造商同方威视公司在清华科技园成立(2000年)。

入园企业清华同方推出国内首个宽带网络CAS条件接收系统(2000年)。

入园企业清华紫光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台自有品牌数码相机(2000年)。

入园企业紫光在中国大陆推出第一台自有品牌扫描仪,自1999以来,紫光扫描仪一直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

中国首家大学生辍学创业企业Fanso诞生于清华创业园(1999)。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创业企业——史美乐公司诞生于清华创业园(1999)。

国内第一份、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子杂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在清华科技园成立(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