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正品药材充斥市场,专家呼吁加强研究和保护。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产生的药材。产量相对集中,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也有讲究。与其他地区生产的同类药材相比,质量更好,疗效更佳。
道地中药是中国古代中药中区别优质中药的独特标准,也是中药行业对中药质量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在以“道地药材质量特征及成因的系统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复杂,鉴别难度大。长期以来,它们的鉴别主要依靠经验,迫切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道地药材的研究和保护,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黄璐琦介绍了中药道地药材的用量和经济价值。在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约有200种为道地药材,占中药材消费总量的80%。特定的地域、优良的品质、确切的疗效,使道地药材成为中国医学的精华。
黄璐琦说,道地药材具有一些公认的属性:特定的质量标准和优良的临床疗效,明显的地域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具体的质量标准和优良的临床疗效体现了道地药材最重要的价值。据专家分析,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物质基础,道地药材在物种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中药材的化学类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可能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成分的有无,而是某些成分的具体含量或比例的变化。
与会专家认为,道地药材广为人知,有记载,但对道地性的形成机制却鲜有论述。这样一来,虽然道地药材在中医市场和临床上有很高的价值和威望,但现代科学语言无法解释其高品质和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市场上充斥着假冒的道地药材,严重影响道地药材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道地药材的生产缺乏科学的指导,严重影响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对此,与会专家强调了加强道地药材科研的重要性。道地药材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道地性是地理变异的社会水平的表现。因此,道地药材的研究应高度重视规模效应,在种群水平上进行。运用数量遗传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物质基础将成为揭示道地药材分子机制的重要手段,而遗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是揭示道地药材分子机制的关键,也是道地药材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与会专家认为,道地药材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道地药材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还具有文化和经济属性。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道地药材的生物、化学、药理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参照地理学开展道地药材的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是道地药材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