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记者目前需要加强的四种素质包括:法律素质、获取信息的能力、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详情如下:
法律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重任。然而,随着报业市场的繁荣,个别报刊在市场竞争中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在定位、风格、法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001中国新闻媒体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公开处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虚假新闻和不公正报道的频繁发生,以及媒体的判断超越司法审判的现象,也说明记者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新闻媒体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时,对自身的经济利益给予应有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为了扩大发行量、吸引广告,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时就忽略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威信将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对记者的个人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素质,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还要掌握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法律知识,善于在宪法和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一旦违法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他们一直强调要依法采访办版,要求编辑记者随时随地保持警惕,尤其是经常涉及知识产权和公民权益的领域。此外,他们还不定期邀请报社律师对阶段性或年度内的案件、重点案件和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讲解,坚持根据司法建议认真检查改进工作。笔者还认为应该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以尽快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素质。
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记者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就是获取新闻线索。在过去,新闻传播教育也提供了许多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但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单靠这些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也要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因此,新闻工作者有必要掌握一些信息学和信息学的知识。
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些大报、党报,很大一部分新闻线索是通过“派工”获得的,即应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邀请参加新闻发布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报道。这种工作形式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时间长了会养成记者的惰性。记者另一种常见的工作方式是随机寻找新闻线索,去新闻发生的地方报道新闻发生的事情。这种形式在短期内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策划,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仅注重突发事件的报道,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新闻工作的整体需求。因此,新闻工作者可以学习和运用一些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文献计量学、数理分析、系统分析与评价、历史研究方法等。,并对自己的新闻报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总之,信息利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的重要标准。
专业化水平
所谓“记者专业化”,就是每个记者都要努力成为自己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记者需要在全能的基础上向专家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具备普通记者的所有基本素质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如今具有专业背景的记者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新闻单位的青睐。虽然记者的职业构成仍以新闻和中文为主,但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政治背景的人才进入新闻行业的比例正在上升。大部分报纸招聘时不限专业,有些财经类报纸专门招聘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第一财经日报》明确表示,不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是致力于深度报道和背景报道,追求热点,追求深刻生动,追求新颖独特。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可想而知。
人文素质
有人曾提出媒体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拥有火一样的激情,海一样的胸怀,钢一样的脊梁,慈母一样的爱,猎犬一样的敏锐,冰山一样的冷酷。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边形,这是一个优秀媒体人的基本框架。它就像一个蜂巢,媒体人就是生长在这个巢里的蜜蜂。蜂巢的六边形越对称,蜜蜂的质量越高,产出来的蜂蜜也越好。笔者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说明了对媒体人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唯一的办法就是新闻机构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优化新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减少教授写作和编辑技巧的课程,增加经济、政治、法律、历史、语言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目标是让记者有更多可用的能力,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记者——俗称记者,指新闻媒体机构的专职记者。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记者、播音员、通信员等。,是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地为公众传播新闻的职业。
百度百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