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十七大报告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试图对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理论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之间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变量不断增加的过程。经济发展是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可持续增长,提高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改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和结构来减少和消除贫困。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重在量的增加,这很容易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人均GNP来衡量和表示。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更注重经济质量、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至少应包括三层含义,即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和改善。经济发展甚至可以定义为“发展=增长+……”。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不仅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包括基尼系数、生活质量指数和工业化程度。在《经济发展》一书中,M.P .托多罗将经济发展描述为“一个社会或社会制度朝着更美好和更人道的生活不断进步”。
2.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了不同的增长来源和受增长来源制约的增长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增长模式。第一种是指生产技术不变,生产要素数量增加所导致的生产总量的增长,称为外延式增长;第二种是指市场分工体系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导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增长,称为内涵式增长。不同的增长模式适合不同的经济环境。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外延式增长方式较为普遍。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逐渐增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内涵式增长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的,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内在地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但它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总体特征。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至少应该有以下含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是否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第四,经济结构的总体优化程度;第五,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否多元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单纯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所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开发开放,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向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发展方式的创新,本质上是解决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不平衡等。虽然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十分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但从最初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到十四届五中全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两大根本性转变之一。单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一些地方和部门单纯追求GDP,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轻视甚至忽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资源环境有直接关系。发展的实践表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了国际国内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了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与此相适应而提出的,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结合十七大报告,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从需求理论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Y = C+I+G+(X-M)开始,这里我们把G分为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分别归入C和I,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消费、投资和外需。根据邱晓华(2003)的研究,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需求因素是投资。目前这种情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50%以上的动力还是来自投资和外需。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需求结构非常不合理:政府支出仍然占据比较大的份额,在整个消费需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基本生活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较大,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实施,将大大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使居民消费真正成为消费支出的主体,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政策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和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
2.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会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产生资源再分配的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1980?2004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1%,每年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按行业,1980?2004年第一产业平均贡献率为15.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均贡献率为47.8%,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贡献率为36.8%,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刘伟(2002)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指出,提高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资本的生产率,但同时会降低劳动生产率,拉大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降低经济规模,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有助于劳动收入的增加。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重化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淡水、矿产、能源等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持续压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仅仅是第二产业的单向突破,而是通过优化产业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根据经济总量的发展水平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效应来实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整体的合理化、升级和均衡发展,以满足经济总量增长的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使经济增长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3.从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头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关于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来源,以邱晓华(2006)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支撑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持续的要素投入,尤其是高储蓄支撑的高投资的作用,“1980?2004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表明,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增加产出是普遍的;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并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这是客观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加快,资本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增加。比如中国的GDP占世界的4%,而能源消耗占世界的30%。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可观,但人均占有量较低,其中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中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约束、技术低下与国际市场约束等矛盾。长此以往,我们的资源将难以支撑,我们的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同时,虽然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2004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7%,每年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但其贡献率仍然较低。以张军(2003)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1952?通过对中国65438年至0998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发现较高的TFP增长率总是伴随着较高的产出增长率,产出增长率(Y)与TFP增长率(TFP)之间存在着近乎完美的线性关系,Y = 0.065+1.123 TFP。因此,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超越旧的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的轨道上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思想,又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强调了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视。
第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3.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完善资源和要素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坚持市场导向,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和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价格和监管机制;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约束和惩罚制度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4.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保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出一条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道路。一是用现代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四是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借助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整。
5.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监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直接干预;改变过去以经济总量增长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防止短期行为,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问题。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