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信息
简介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祖籍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稻神”。
1953西南农学院毕业。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发成功,为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85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担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负责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农业部制定的我国超级稻育种第一阶段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超级稻第二阶段目标。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殊发明奖、首届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奖项,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国际奖项。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论文60余篇。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总监。1982担任国家杂交水稻专家咨询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国际顾问。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品德行为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浪潮中,涌现出一颗科技新星,被外国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生活在江西省德安县南郊,世代务农。他的父亲袁兴烈学习并担任小学校长,后在外谋生,参加抗日战争。隆平的母亲高中毕业,从事教师工作。她经常用多读书、上进、行善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 1年9月生于北平(今北京),年少时。18”事变,日本侵略中国,逐步占领华北和中国。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龙平一家和我们所有的千千同胞一样,过着流亡生活,辗转于鄂、湘、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失去国家和家人的中国人民遭到了日本侵略军的袭击,到处都是他们的尸体。这些悲惨的场景在袁隆平童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民族伤痕,也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连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被欺凌,被践踏?为什么外国劫匪在中国这么霸道?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下定决心:做一个让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凌的人。
袁隆平去了重庆的高小河初中,当时是大后方。他不愿意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爱好广泛。他可以学习各种姿势游泳,横渡长江。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亲迁回汉口就读高中,并获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龙平随父亲移居南京,在南京仲达大学附属中学读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隆平一家人讨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孝敬祖先。龙平本人对生机勃勃的花、果、树,对大自然的生机,对春天和秋天的自然规律都很感兴趣。这位慈善的母亲尊重了孩子们自己的选择,最后通过家庭民主协商让孩子们自己做决定。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进了重庆某高校的农业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业门”。
1949 165438+10月,重庆解放。袁隆平所在的农学系已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农业大学。1953年夏天,他结束了大学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一个偏远的地方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19年的教学生涯。
袁隆平很认真的教,教,钻,爱。他教外语效果很好,自学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他可以不用字典阅读英语和俄语资料。
开学第二年,调入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基础课和遗传育种专业课。他深感自己以前学的不深。既然教了,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相得益彰。
从65438年到0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刻苦钻研,从构成植物的最小单位细胞的结构入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遗传特性等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显微结构,他磨练了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几千次,直到我们在显微镜下可以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并自己回答。他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就算问题再简单,老师不深入钻研也不可能把课教好!”
从65438年到0959年,袁隆平进入了“站立”之年,这也是他从教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从思想和专业两个角度对解放后的10年做了回顾性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的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宣誓:“政治上要导向,红专要齐头并进。”
在教学上,袁隆平不满足于只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出点名。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在20世纪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述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他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实验。甘薯嫁接月光花,马铃薯嫁接番茄,南瓜嫁接西瓜,获得了一些奇花异果,但没有获得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拓宽视野,另辟蹊径。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通过阅读国外杂志了解到,欧美的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和基因遗传理论对良种的选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开始大胆地向学生讲授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论,并谈到作物育种中杂种优势利用的广阔前景,他也开始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受1960自然杂交水稻植株的启发,他把育种方法从系统育种改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从1964在田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到1966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是他一边从事科研一边坚持教学。
“文革”期间,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机会,潜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赢得了在不利条件下搞科研的机会。
在19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了农业生产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和科研的结合使他创造了非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面色蜡黄的水肿病人倒下了...隆平5尺的身躯也直接体验到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残酷的现实,辗转反侧,睡不着。他想到了旧社会,那里的人们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饱受战争之苦,缺吃少穿,流离失所。今天,人们是自己事务的主人,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饥饿的威胁。他决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800公斤、1000公斤、2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以农业科技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基于对遗传学的深刻理解,对试验田中的退化植株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证明了脱颖而出的水稻植株是“天然杂交水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生长充分证明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实验结果让他相信,杂交水稻的研究大有可为!
然而,杂交水稻是一个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体的作物,很难把雄花一朵一朵去掉进行杂交。这样,在与其他品种杂交之前,需要培育一个雄性不育水稻植株,即雄性不育系。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袁隆平不顾困难勇往直前。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可以自然存在。我国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繁多,种子资源丰富。这是一个自由的稻米王国。“外国不成功,中国人不一定成功。”
袁隆平迈开双腿,走进茫茫绿色的稻海,寻找一种从未见过、中外资料从未报道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顶着头顶的烈日,脚踩着泥泞,弓着腰,一只耳朵一只耳朵地寻找。《好事多磨》。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开雄花,性状奇特的植物。袁隆平欣喜若狂。
从6月1964到7月1965,他和妻子邓泽又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植株。成熟时,分别收获第一代自然授粉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实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写出了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第四期《科学通报》第1966卷。还预测,通过进一步育种,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在后代中保持雄性不育)和恢复系(恢复雄性育性),并使三系相匹配,使利用第一代杂交水稻的优势成为可能,这将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农业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事视为“吹响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历经八年艰辛,1974成功制备种子,并确定了优势。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制种成功,为次年大规模推广准备了种子,使研究成果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大批量推广杂交水稻。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次进行育种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全国应用生产。到1988年,我国杂交水稻面积为19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杂交水稻总种植面积1256万亩,总产值增加100多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称赞,吃饭问题是靠两个“平”解决的,一个是靠党中央高层的政策,一个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们用平实的语言说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种植及其在中国的大规模推广,袁隆平一举成名。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是“三多三少”,即“前力有余,后劲不足;分蘖过多,成穗不足;穗多籽少,组织助手从育种和栽培两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世界范围的饥荒,袁隆平再次有了惊人的想法,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饥饿问题。
1985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四种培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途径,其中最下功夫的是培育核杂种。然而,多年的育种实践并没有培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果断而迅速地跳出核质杂种的研究,探索新的更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袁隆平以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作物育种的百年历史和“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20年经验,以及掌握的丰富育种材料。1987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并预见了杂交水稻的两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以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个新高峰。
在袁隆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1973湖北史在晚粳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后,6月1987,李碧湖的助手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个光敏不育水稻。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这一新成果开辟了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的新局面。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利用远缘杂种优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的试种,杂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袁隆平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出席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19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1981年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别发明奖后,从1985年到1988年,短短四年内获得三项国际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称袁隆平先生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来自湖南省偏远的安江农业学校,从一个山村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战略构想的方向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