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业化有什么风险?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阶段后,要想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关注其法律和政策风险,包括知识产权、隐私保护、内容监管等。
长期以来,自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饱受诟病。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促进知识信息传播和享受的考虑,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在传统媒体即报刊上转载、编辑的“法定许可制度”,即作品发表后,其他报刊可以将其作为摘要、资料转载或发表,但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编辑的除外,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尝试将法定许可制度引入网络新媒体,但经过相关司法解释的三次征求意见稿,网络新媒体仍然不能适用“法定许可”。因此,在法制健全的中国,转载自媒体等网络新媒体的内容,需要按照“授权-付费”的模式进行作品的分发。然而,现实中大量自媒体内容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权利人作出的权利保留声明的内容,严重侵犯了权利人对其内容的支配权,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转载秩序,突破了法律界限。
此外,媒体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在内容的创作和选择上有更多的自由。一方面,确实促成了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自媒体生态;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名誉/隐私的保护和性暴力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比如2015,11,万达起诉“顶级企业家思维”。微信自媒体发表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电商火了,实体死了,日本孙正义占渔民便宜》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导致万达企业名誉受损,万达起诉。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自媒体平台也逐渐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加强自净规则体系的建立和执行,不断加强隐私和名誉权的保护,在内容控制上加强平台自律和行业自律。
运营风险的内部管理
很多自媒体一开始几乎都是个体户,但是逐渐变现之后,尤其是投资进去之后,很快就招人了。由于团队的快速扩张,管理不善导致的危机时有发生。
一个是过度依赖员工的风险。内容运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从选题、画图、内容写作、用户运营,全部由一个编辑完成,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个人风格。但如果员工突然离职,媒体的内容和风格会突然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粉量下降,市场影响力急剧下降,往往会对内容运营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合作伙伴选择和股份安排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一些媒体,尤其是融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合伙人之间对持股比例的争议而导致账号被暂停。比如2015年底,一个账号的两个创始人因为股权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个创始人一怒之下将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导致一周内无法更新发布文章,双方甚至为此打官司。
公司内部隐私风险:
管理人员的变动和流失,必然导致相关数据的丢失和更多潜在的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