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是推动世界快速发展的下一个“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美国、欧盟等。正在大力投入对物联网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也在密切关注和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普及后,动物、植物、机器、物品的传感器、电子标签和配套接口设备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普及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驱动力,为行业开辟另一个潜在的发展机遇。根据对物联网的需求,需要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部件的生产,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IOT拥有业内最完整的专业IOT产品线,涵盖从传感器和控制器到云计算的各种应用。产品服务于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控、个人健康等领域。我们构建了“质量好、技术优、专业性强、成本低、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物联网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据了解,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

2014 2月18日,全国物联网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马凯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驱动力,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物联网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整体与局部、创新与合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物联网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运输、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着力推动物联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推进的良好格局;着力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产品研发、法规建设,提升信息安全能力;努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吴院士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随着物联网和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正在兴起,现实生活场景中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

其中,政府是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引导者和推动者。比如欧盟通过政府和PPP公私合作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服务用户,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用户是创新2.0模式和物联网发展的关键,用户的参与需要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会促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会受益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持。作为创新2.0时代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从“产学研”向“产学研政用”再向“产学研政用”转变。2012月14日,我国首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

《规划》公布后不久,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创建“装备工业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试点”,顺德提出在智能产品方面建设一批“无人工厂”。

无人制造业可能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一条路径。李光淦认为,智能化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必然途径,其技术核心无疑是物联网,但要权衡好投入和产出,量力而行。

吴指出,“两化融合”的前提还是比较笼统的,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物联网的大量应用在行业中,包括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等。发展物联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产生应用效益,更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有了物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慧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的普及到“智慧城市”的落地,物联网正在遍地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设施的完善,未来几年,技术和标准的国产化、运营管理的系统化、产业的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物联网的用途非常广泛,涵盖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安全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控、环境监测、路灯控制、景观照明控制、建筑照明控制、广场照明控制、老年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种植、水系监控、食品溯源、敌情侦查、情报搜集等。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报告描述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驾驶员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了带什么;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水温等等的要求。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比如某物流公司使用物联网系统的货车超载时,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多少,但还有剩余空间,告诉你轻重货物如何搭配;搬运工卸货的时候,一个包裹可能会喊“你弄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不要太野蛮好吗?”;司机在和别人闲聊的时候,货车会假装老板的声音喊:“傻逼,该出发了!”"

物联网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具体来说,就是在电网、铁路、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建筑物、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嵌入和装备传感器,然后将互联网与现有互联网融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在这个综合网络中,有一个超级强大的中央计算机群。可以实时管理和控制集成网络中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细致、更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能”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侵防御系统中首次应用。

该系统铺设了超过30000个传感器节点,覆盖地面、围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穿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上海世博会还与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签订订单,采购15万元防入侵微纳传感器网络产品。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本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园区内所有功能照明均采用ZigBee无线技术,实现无线路灯控制。首个手机物联网落户广州

移动终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让消费者便捷地与商家互动,随时随地体验品牌品质,传播分享信息,实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从容过渡,打造全新的零接触、高度透明、无风险的市场模式。移动物联网购物其实就是闪购。广州闪购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条形码和二维码进行购物、比价、商品识别等功能。

这种智能手机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移动物联网”的重要功能之一。预计2013年,手机物联网将占物联网的一半以上。到2015年,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6847亿元,手机物联网的应用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兴起。与门禁系统相结合

一个完整的门禁系统由读卡器、控制器、电子锁、门开关、门磁、电源、处理中心八大模块组成。无线物联网门禁把门设备简化到了极致:一把电池供电的锁。门的周围除了要开门上锁之外,不需要任何辅助设备。整个系统简单明了,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无线物联网门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无线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云计算的集成

物联网的智能处理依赖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如云计算和模式识别。云计算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实现:第一,云计算是物联网的核心。其次,云计算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结合TD

物联网的发展是保证TD成功的大好机会。TD-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宽带无线通信网络。TD的发展需要数据业务的拉动,而物联网的应用是最急需的增强型数据业务,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充分发挥TD网络的优势,有助于推动TD产业链的成熟。

完善现网,发挥TD优势,积极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与TD网络融合,建设适合物联网应用的GPRS/TD/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网络,大力发展适合TD网络的物联网业务,提升TD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物联网发展,是中国移动的发展思路。结合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的应用,结合移动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智能家居让物联网的应用更加生活化,具有网络遥控、遥控器控制、触摸开关控制、自动报警、自动定时等功能,普通电工即可安装,而且非常容易改动、扩展和维护。开关面板颜色多样,图案独特,给每个家庭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指挥中心的集成

物联网在指挥中心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联网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窗帘、灯光、摄像机、DVD、电视机、电视机顶盒和视频电话会议。还可以将路上的摄像头图像调度到指挥中心,还可以控制摄像头的旋转。网络化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3G网络进行控制,可以由多个不同级别的指挥中心进行控制,也可以联网。还可以显示机房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远程控制各种需要控制的设备的开关电源。物联网助力食品追溯、肉类追溯体系。

自2003年以来,我国将先进的RFID技术应用于现代动物养殖和加工企业,并开发了实时RFID生产监控和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准确地采集主要生产过程和卫生检验检疫等关键环节的相关数据,能够更好地满足质量监管的要求,解决过去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肉品质量问题。此外,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有效监控产品质量安全,及时跟踪追溯问题产品的来源和流向,规范肉类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从而有效提升肉类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虽然我国已经生产了大量的射频标签,但仍有四大问题制约着发展。首先,芯片和读卡器核心模块严重依赖进口。其次,射频标签的独立技术标准缺失。第三,市场因素制约了射频标签的大规模推广。第四,民营企业处于竞争劣势,风险投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