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俊豪采访奇普
陈俊豪:是的,我几乎做了所有的工作,从测试、网页制作到程序开发。我辞职全职做自己的软件。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不过,我对这种状态很满意。我可以带着笔记本到处跑,不会耽误工作。
芯片:格式厂下载量稳定吗?你统计过总下载量吗?
陈俊豪:非常稳定。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0万次下载。总下载量不好统计,但根据网站对新版本请求的回复统计,全球有3000多万用户。
芯片:格式工厂是怎么产生的?
陈俊豪:在那个智能手机刚刚普及到hdd player的时代,我接手了很多硬件厂商外包的项目,都是关于多媒体格式处理的,逐渐积累代码,然后就简单做了一个产品。
CHIP:你是怎么认识来自西班牙的Logo设计师Serede和各国翻译的?有什么故事?
陈俊豪:最初,软件被设计成支持多种语言,但我的开发成本有限,所以不可能邀请几十名翻译。因此,有必要让所有国家的用户制作他们自己的语言文件来帮助我实现多种语言。Serede是西班牙的专业艺术家,经常使用我的产品,所以她免费为我设计Logo等大图。我要感谢他们的热情,帮我在各自的国家宣传,点燃火花。
芯片:市面上免费的格式转换软件太多了。格式工厂如何脱颖而出?
陈俊豪:拼功能,拼成本。现在硬盘大了,介意免费多装一个有点用吗?软件,这个软件几乎是我一个人维护的,没有比这个成本更低的了。大厂无法和我的成本抗衡,而个人开发者,因为进入市场太晚,要慢慢积累功能,一时半会儿也尝不到甜头,能坚持下来的产品就更少了。
芯片:我们知道国内享受软件的开发者大多因为各种问题放弃了,也有很多人投身于Android或者iPhone程序的开发。如何看待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
陈俊豪: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确实很差。我是从那个享受软件的时代过来的,因为赚不到钱,我几乎要放弃了。我个人也很看好移动设备,未来肯定会取代大部分PC的功能。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用HTC手机看一些电影和搞笑图片,看完就睡着了。
我觉得那些转行做Android和iPhone的开发者,一定是有很好的导向,做出一个大家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软件。他们坚持下去肯定是有希望的。我觉得开发者最大的痛苦就是坚持自己不该坚持的,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
CHIP:格式工厂发展的里程碑有哪些?
陈俊豪:一个是多语言优势。如果当时只停留在中文版,我还是会很惨的。我觉得我坚持不住了。多语言使软件在全世界点燃了火花。依靠国外发达国家的捆绑收入,突然看到了自信。
另一个转折点是,我明白了要做大家需要的,不断完善功能,不断降低成本,增加用户数量。未来电脑硬件会像电视机一样,软件会像电视剧一样免费,通过植入广告盈利,用户、开发者、广告主三方共赢。当我理解了这个问题,软件就有利润了,可以继续发展了。
CHIP:严格来说,做全格式转码服务是否有可能违反某些协议?
陈俊豪:对,比如我用的是ffmpeg和RMVB的代码库,但是因为我帮他们输出了他们的格式,而且他们都是以播放器为主要的产品盈利点,跟他们没有直接冲突,所以他们也不管我,我也免费提供给用户,让他们的代码服务更多的人。
芯片:格式厂盈利吗?
陈俊豪: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自然会盈利。
芯片:格式厂明天会怎么样?会有持续更新或者其他可能吗?
陈俊豪:格式工厂现在是一个盈利的产品,盈利能力相当可观(虽然主要靠捆绑国外ask工具栏)。我觉得一个盈利的产品肯定是可持续的。有了一点点积累,想进一步发展。
本文发表于CHIP的《新计算机》201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