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C“叔叔”王晓秋,活下来是胜利吗?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句话被多次用在王晓秋身上。
王晓秋,SAIC总裁,SAIC乘用车总经理。可以说,王晓秋是车市逆风行驶的“斗士”。他自称是理解年轻人的“大叔”。他看似话不多,却敢说敢讲,语出惊人,经常用幽默的表达方式让听众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
他预测到了2019年的市场低迷,所以他一再声称:“车市道路千万条,生存是第一条。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没有销售就什么都没有,有了销售就有希望。”
但能活下来真的是胜利吗?
受欢迎的“约会”
2065438年7月4日下午17: 38,一条推文证实了猜测。
当时“上海发布”官方微信推送了一条“上海市市直机关干部任前公示”的消息——“王晓秋,男,1964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昆山,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7月参加工作1988,1988。他现任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副总裁。拟为专职城管企业。"
当时,媒体按照王晓秋接任集团总裁的路径准备新闻稿。
但这个消息真正落地是在7月22日晚,当时SAIC宣布王晓秋被正式确认为总统。接任总裁后,他将继续担任SAIC乘用车总经理,以确保SAIC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顺利进行。
可以说这是一个实至名归的任命,也正因为如此,毫无悬念。
在SAIC,王晓秋也可以算是一个工作了30多年的“老人”。从65438到0988,大学毕业的王晓秋加入SAIC,在上海大众的质保部工作,先后担任科长、科长、中国经理。用8年时间推进大众的国产化进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据悉,王晓秋与SAIC桑塔纳在当时汽车市场地位的确立不无关系,因为他在上海大众任职期间,桑塔纳国产化率从20%飙升至70%。
1996 65438+2月,王晓秋先后担任上海汽车工业质量监督中心主任、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主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中国部经理,主要工作仍然是围绕质量检验推进国产化进程、策划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近15年的质量体系建设,使王晓秋积累了包括生产、运营、质检等多方面的企业“生存”经验。
2002年6月,王晓秋短暂“试水”掌舵,管理上海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有限公司一年半。在扭转了一个举步维艰的企业后,他以“SAIC集团金牌企业家”的称号开始了SAIC自主品牌的扩张之路。
如今,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王晓秋对自己的品牌“偏执”,有一种“深刻”的战斗情绪。
这当然和他之前的经历有直接关系。2003年,SAIC启动自主品牌项目,当时不到40岁的王晓秋被委以重任,调任SAIC自主品牌项目负责人、上汽股份副总经理
在主导了自主品牌项目之后,王晓秋主导的第一个自主品牌事件就是收购罗孚全系列核心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同时,王晓秋从之前的罗孚招聘了超过65,438,000名优秀的工程师。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这也为王晓秋的自主品牌之战开了一个好头。
时间流逝到2006年,凭借出色的“战斗”经历,王晓秋成为SAIC客车公司首任总经理。
“负担得起”的盛宴
“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厨师来说,做一个凉菜、一个菜可能还可以,但是做一个好菜就很难了。不过,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我相信这个厨师一定能做出一桌子的好菜,做汽车也是如此。”在谈到SAIC走合资之路,开始独立之路时,王晓秋曾说:“就像大房子的女仆,虽然掌管着所有的钥匙,但她自己却打不开门。我们SAIC不想一直做女仆,我们希望做自己的主人。”
其实他想表达的其实是:他一定要做,但是他负担得起。
2006年6月65438日+10月65438日+2月,SAIC正式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荣威”。65438+10月6月24日,首款产品荣威750正式发布。荣威750基于罗孚75平台开发,定位为中高级车。当时Rover75国内售价39万左右,一出来就受到市场质疑。然而,SAIC的自主品牌之路也走上了正轨。2007年4月,SAIC收购了MG,其自主品牌获得了一名新成员。
2013,王晓秋离开SAIC乘用车,接任上海通用总经理。
原本以为,王晓秋的路径开始远离SAIC客车,然后不到两年,2065438+2004年7月,王晓秋升任SAIC副总裁,回到SAIC客车公司继续担任总经理。
然而这期间,正是上海通用风头正劲的时刻。当人们还在为王晓秋的高高在上而发愁的时候,在当年的北京车展上,王晓秋和上海通用携旗下29款车型参展,其中就包括全球首发的全新雪佛兰科鲁兹。整个汽车行业再一次用新的眼光看待它。
对于SAIC客车来说,王晓秋就像是及时雨的宋江,扶贫济困。等到我们这次回到SAIC乘用车的时候,SAIC乘用车已经在2002年突破了2065438+20万的销量大关,开始进入瓶颈期,很多经销商开始选择退网。
吕飞汽车查阅的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SAIC乘用车两大品牌荣威和名爵的销量为18000辆,2013年为230000辆,同比下降21.7%。我不得不说,王晓秋在这个时候再次接手,是有意为之。
当时SAIC乘用车的市场压力非常大,连SAIC集团都被质疑“大而不强”。2014年中股东大会上,投资人对自主品牌的质疑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境地。甚至可以用乘用车领域的突发事件来形容。
因此,有人说,王晓秋是新上任的SAIC董事长陈虹的解药和“赌注”。
王晓秋确实有一个配方,值得一赌。增加销售——这对王晓秋来说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当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王晓秋的大动作时,王晓秋却做出了一个相对“胆小”的决定——将年销量目标从26万辆下调至20万辆。王晓秋的解释是,现在是自主品牌争取自我反省的时候了。
也许是因为反思,才会有未来的改变。很快,在王晓秋的主导下,“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在市场上浮出水面——阿里巴巴集团与SAIC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在“互联网汽车”及相关应用服务领域开展合作。2015,王晓秋提出了“双核”发展战略。2016年7月,被誉为“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的荣威RX5正式上市,月销量一度突破2万辆,成为互联网汽车市场的现象级“案例”。
用王晓秋的话说,“我只想用诚意赌一把!在这辆车开始的时候,SAIC必须做出改变。我们不再走过去的路,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从那时起,王晓秋和他自己的品牌开始昂首阔步。2016年,SAIC乘用车销量达32.2万辆;2017年,SAIC乘用车荣威和MG共销售新车52.2万余辆,同比增长62%,较2016年增长近20万辆。2018年,SAIC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7019万辆,较去年同期的52.2万辆大幅增长34.5%。
然而,王晓秋并不是一个张扬的人。此前,在面对成绩的时候,他曾经对自己说,“我买了阿迪达斯,不代表我就是姚明。我们还有很多努力要做。”
一个想“活下去”的人
急转弯。
2018年,汽车市场结束了长达28年的高增长,开始正式下滑。这是大势所趋,SAIC很难独自治理自己。
对于同时掌舵SAIC乘用车的王晓秋来说,这种困难在2019中得到了彻底的凸显。同时也带给他一种拯救自己于危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王晓秋在集团危机时刻再次被降职大任——看管客车,升任SAIC总裁。
SAIC引以为傲的车联网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准”,其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壮大。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在内的很多车企都在打造多品牌战略。然而,SAIC乘用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跛脚”——如果你想让名爵和荣威双轮驱动,名爵的轮子总是不太好用。
王晓秋可谓“内忧外患”。事实上,王晓秋在2019年就预言了工业“灾难”,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我批评的同时,他喊得最多的是:“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经很严峻了,我们首先要‘活下来’。现在这个市场,‘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在荣威的定价上,王晓秋的求生欲表现得淋漓尽致:荣威i6?PLUS售价6.98-11.98万元,可谓是高价高配。他说:“品牌只有有销量才能生存。今天的定价策略不是你好我好,而是你死我活。”?
在这个落魄的市场下,王晓秋不能说他在自己的品牌上没有成就。
从2019年全年销量数据来看,SAIC荣威销售42万辆,同比增长4%;MG品牌2019年全球销量为29.8万辆(含SAIC郑达泰国公司销量,未计入SAIC乘用车板块),同比增长近11%。两个品牌都呈现出积极的增长趋势。
此外,凭借英国品牌,我以SAIC自主品牌的身份四处奔走,走向海外。当然,主动出海这件事也不能完全定义为应对不景气的市场环境。王晓秋早就说过“SAIC不仅是中国的品牌,走出国门,卖到海外,也是全球的品牌。”
吕飞汽车发现,官网对SAIC的表述,无不洋溢着MG出海的豪情:2019年,SAIC出口汽车35万辆,销往海外,同比增长26%,占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总销量的33%。2019年,名爵销售29.8万辆,其中海外销量总计13.9。其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大踏步前进,在欧洲“抢滩”,成绩斐然。年销量超过1.4万。名爵ZS海外年销量已突破6万辆,在英国、泰国、海湾六国、中东等市场均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爆款SUV”。
事实上,王晓秋已经帮助SAIC自主品牌走向海外。2019年,MG作为深水炸弹出口到包括英国、挪威、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市场在内的60多个国家,并迅速形成英国、泰国、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印度、中东海合会七大“规模”市场。在英国,以155.6%的销售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牌,销量突破1万辆。讽刺的是,这一切并不妨碍舆论戏谑MG正逐渐从英伦模式降级为小镇青年。
王晓秋是一个能屏住呼吸的人,面对成绩或问题,他很少真正表露自己的情绪。目前,在市场重新洗牌的压力下,他有一种预感:“中国汽车工业的冬天已经提前到来。这个严冬不是一两个月,可能是两年。”
有了中肯的认识,就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是,作为SAIC最重要的两个品牌,荣威和名爵的品牌力屡遭质疑。
2019,王晓秋和SAIC?“活下来”,但“活下来”就是胜利?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