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广陵散的遗歌
瘦西湖边的渔火问答
走过文昌路文昌阁的灯光,品尝淮海路的蟹黄豆腐,扬州古迹推荐。第一站,去了瘦西湖。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总是让人微笑和欣喜。这种灿烂的心情被瘦西湖延续了下来。任何形容春天的美好成语,在这里似乎都适用。草长莺飞,花五彩缤纷,波光粼粼。如果说杭州的西湖是一位衣冠楚楚的唐宫美人,那么瘦长的西湖就是一位身着华服的妖娆中国女子,婀娜多姿,回眸一望,犹如一朵美丽的鲜花,让人频频走动,更加欣赏。
瘦西湖的景观设计以瘦西湖本身的流动姿态为基础,同时也采用了绘画作为江南园林的景观。碧波满烟,垂柳如影,繁花似锦,瀑布叠翠。如果把瘦西湖的景观移植到一个楼盘上,肯定这个楼盘会因为风景如画而身价暴涨。
怀着轻松的心情游览瘦西湖时,遇到一对故地重游的老人。桃李之年,同学* * *在扬州大学读书,他们发誓共度一生,都回到了瘦西湖畔。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弱冠之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完美最理想的爱情。这一对相亲相爱的老人,既往不咎,闲来无事就一手牵着一只手,绕着一个湖游来游去,仿佛很自在,手里的弦乐器婀娜多姿。
梅华三侬在大明寺
出了瘦西湖,大明寺隔了一条街。沿着楼梯一步一步走上浅浅的山丘,大明寺景区外浅棕色的围墙将寺庙的古朴与瘦西湖的秀美分隔开来。
大明寺一半庄严开阔,一半古树参天。是佛园而不是寺庙,可以修身养性,拜佛,从春天到秋天都可以看到。走在大明寺,可以登上俯瞰扬州城的灵塔,听鼓楼里的余音,赏西园的亭台楼阁,在林中找到欧阳醉翁居住的屏山堂。午后,你可以在这寺庙花园里轻盈起舞,不沾尘埃。
当然,赋予大明寺最大意义的是,在鉴真渡日之前,他担任大明寺主持人。盛唐时期文化丰满,对外输出。佛教、医学、人文、艺术、建筑传到东亚,为中华文明在亚洲的传播种下了深厚厚重的土壤,而鉴真的杜东是把中华文明传到日本的火种。在大明寺出家的鉴真,学经读经后在大明寺播佛,盛世文化始终璀璨,挥之不去,所以鉴真不仅吸引了江淮的良家男女,也吸引了日本的高僧来求智。鉴真六下西洋,历尽艰辛,唐朝在中国东海岸繁盛起来,犹如梅花在寒风中绽放。七弦一奏,梅花一奏。
花园中的高山流水
苏州有拙政园和狮园,扬州有园和园。既然民间都说扬州和苏州没法比,那逛完扬州的佛教园林,下一个景点一定是扬州的私家园林。我赶紧走下大明寺外的楼梯,坐车去了扬州东北。从盐阜东路一个不起眼的门,我进入了一个花园。
传说有一个园林很有趣,里面有丰富的竹子和堆叠的石头,就像四季的卷轴。竹子和石头是一个花园的著名标志。然而,当我从月东门进入葛园来欣赏风景时,我感到困惑。葛园有许多元素,如造山、治塘、种植、建亭,景观精致、典雅、美丽。但是葛园诗画入境并没有太多的写意感,那么为什么葛园会位列四大名园呢?毕竟中国古代的园林是以画为纲的,诗画之下的山水应该有换景和透窗示景的意思。
而这个疑问,在我翻开扬州的历史之后得到了解答。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国家统一的时候,富裕而浪漫。盛唐时,与长安、洛阳比肩。当这个国家分裂时,经常发生战争。从三国到清末,城毁人亡十次。葛园则是战火纷飞的扬州历经多年战乱依然存在的园林。它固执地表现了《扬州画志》中的“扬州以园亭胜”,读园即读扬州明灰寒时的2500年,知园即通高山流水知扬州。
古运河春江上的月光
从个园南门沿着官东街一路向东,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在运河边的便宜门码头上船时,已经是傍晚了。碰巧灯亮着,我坐在窗边。随着游船,我听着水的声音,看着两岸的城市风景,想象着杨迪修建运河和游览江南时皇家旅行的盛况。游船从唐代东莞古渡遗址一路到清末五道太傅遗址,再到佛教万寿寺亭子遗址,最后停靠在康山文化园的码头,这里隐藏着500年历史的延宗寺。
这运河船游,所有的灯,所有的岁月,上下穿越了1000多年。炀帝开凿运河时,没想到中国水运的变化带来了扬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给扬州带来了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辛弃疾在《长恨歌》中说到扬州沦落为宋金前线时感叹:“四十三年,犹记于望,扬州路火烧”。
而这次乘船游运河,观扬州尤氏城景,更大的感受是我们没有发现“二十四桥月夜”中的扬州之美。凡凡的历史遗迹,如长卷,展现的是扬州城墙的青柳,涌动的云朵,却在灯光下与扬州两岸的城市连成一片,宛如一个台阶。发簪是用丝绞的,镀金,点缀玉石,但发簪是用银铸的。扬州的历史文物和传说是用玉点缀的,扬州的实景是用银铸造的。大概一个城市,就像一个文明一样,有它的盛衰。在航运兴起之前,世人只知道扬州,不知道上海。现在金陵衬上海,扬州衬金陵。在这样一条开启扬州沉浮历史的运河面前,春日的春风闻着春日的花柳,就像听着丝竹合奏春花月夜,疏密有致,缓缓陈述着扬州历史的云烟云影。
河源的春雪
晚上离开古运河,在淮海路美食街吃了扬州炒饭,第二天早上就到了清末第一园——河源,扬州之行的最后一站。河源位于徐宁门大街,景区外没有专门修建的景观道路。在居民巷里找了一会儿,就看到河源伴着居民房。
河源东园依山傍水,西园环水。以廊相连,风景轻松,四通八达,连接居住和旅游,在古建筑的廊桥设计中加入了几何思维。同时,郁秀建筑中的西式设计也为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增添了一丝痕迹。倚着楼道,看着园中堆砌的石头和花木,看着穿着中山装的景区导游在亭台楼阁前频频走动,一点点向游客讲述河源的人文,想着河源带给扬州园林的最后的骄傲。
清末太平军三次进出扬州后,饱受战乱摧残的扬州再次拾起私家园林的建设,开始兴建属于扬州的最后一批园林。河源就是在这个时候重建和翻新的。但经过战火的焚烧,江南园林的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苏州,以城取胜的苏州也以园亭取胜。在这种情况下,河源以其独特的建筑为扬州摘下了“晚清第一园”的花环,琵琶铿锵,依旧是扬州园亭所展示的春雪。
一首《广陵散》,结尾音袅袅。
去了河源后,扬州之行暂时告一段落。走之前,关于扬州的二分法谜语和二分法传说,似乎都得到了解答。二分法谜语是扬州的历史交织,造就了扬州历史半喜半叹的跌宕起伏。二分法传说被扬州多年战乱所毁,随着航运的发展,失去了全盛时期的魅力。
白居易在扬州游水时,曾有诗说:“汴水泗水流瓜州古渡,吴山有点愁。”这座被运河环绕的城市,是大禹对九州的规划之一,中文叫广陵。魏晋嵇康根据广陵流传的一首古歌写了《广陵散》。临终前,他奏此曲,叹曰:“广陵散今绝!”唐代繁华之地扬州,依旧繁华如明珠,而扬州却坐落在江南一座普通的城市里。扬州是广陵之地,也是失落的广陵粉。曲终人不离,余音绕梁,曲却失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