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取得成功?
中国企业正在寻找海外发展机会。他们必须像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那样适应新环境。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像过去20年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一样,中国企业正在海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寻求原材料、高素质员工、技术、品牌和客户,这些中国公司——尽管其中许多在海外仍不为人知——正在步入跨国公司的行列。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取得成功,其他中国企业可能会效仿。在我们对中国39家企业高管的采访中,近80%的受访者表示全球化是其公司的战略重点,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十年内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中国全球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包括汽车、制药、高科技、能源和基础材料;主要停留在国内市场的行业有房地产、消费品、零售。近一半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确保自然资源的供应(大部分是通过收购)。由于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其他公司希望在海外开拓新市场。其他公司希望从海外获得知识产权(通常是技术,但也包括产品设计、品牌或业务流程),或获得战略优势(例如,与外国竞争对手竞争所需的规模)。中国企业发现,收购是建立其全球地位的最快途径:例如,近年来,联想投资654.38+0.35亿美元(94.5亿人民币)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中海油出价6543.8+085亿美元(人民币6543.8+029亿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但未果。今年早些时候,华能国际电力集团出资30亿美元(人民币21亿元)收购新加坡TuasPower电力公司,中钢集团出价11亿美元(人民币77亿元)强行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公司,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的胃口。然而,在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背后,当你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表现与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同类公司进行比较时,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真实情况就会特别清晰而缓慢地显露出来。我们的分析集中在各个国家/地区市值最大的前65,438+000家公司。结果显示,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韩国和印度的公司分别获得海外业务收入的4倍、3倍和3倍。海外资产的所有权和海外雇员的数量是相似的(见图表)。哪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缺乏经验,在采用发达市场广泛使用的商业惯例方面较为被动。其他原因类似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最初在海外扩张时遇到的问题,比如需要重建组织,发掘胜任国际业务的人才。然而,只要高层管理下定决心,承担责任,培养适应能力,采用正确的组织结构,中国企业就能够克服这些巨大的障碍,成功地向海外扩张。实现全球化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们采访的55%的中国高管表示,M&A和联盟是他们长期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方式。近期大部分企业以出口为主,很少在海外设立基地。鉴于管理全球性组织的风险、成本和困难,中国企业通常采用商誉收购的方法。中钢集团强行收购中西部公司是个例外。对1995-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详细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察。在此期间,中国前100家公司中,只有17家完成了海外M&A交易,只有6家完成了三次以上的M&A交易。相比之下,从1995来看,印度排名前100的公司中,有31完成了跨境交易,18完成了三次以上的海外M&A交易。当考虑国际扩张的机会时(无论是区域机会还是更广泛的机会),缺乏经验阻碍了大多数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要成功实现全球化,不仅需要认识和克服自身的不足,还需要改变管理方式。当企业主要面对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管理者和中国的员工时,传统的管理方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企业成长为跨国、跨文化的组织时,这种管理方式就需要与时俱进。(未完待续)关于作者:MeaganDietz是麦肯锡纽约分公司前顾问;GordonOrr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高级董事;JaneXing是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副总监。来源:麦肯锡季刊。本文版权归麦肯锡公司所有。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无关。其原创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和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相关内容请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