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生产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理论。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相继发生巨变,标志着国际* * *无产阶级运动的失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当时我从事国企行政管理,直接参与国企产权改革。在实践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比如苏联、东欧过去都是计划经济。这些国家巨变和国际资本主义运动失败的经济根源在于实行计划经济,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放弃计划经济,这说明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实行计划经济,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逻辑结论。那么,马克思的错误在哪里?另外,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计划经济是从资本主义到* * *生产主义的桥梁,是* * *生产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部“神奇的钢笔马良”的短片。影片中,“神笔”马良先用神笔画了一座金山,然后画出了面前的大海,波涛汹涌。金山真的很奇妙,但是必须有渡海的船才能到达金山,让美好成为现实。如果说* * *资本主义社会就像马良笔下的那座奇妙的“金山”,那么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就是穿越大海到达“金山”的“航船”。现在,我们抛弃计划经济,实质上是在否定马克思的思想,即这艘“航船”可以到达* * *资本主义的“金山”。那么* * *产品主义还算不算科学,还能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党员,尤其是70年代初入党的党员,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涉及我们灵魂的根本问题。为了找出这些问题,我到处找书。那时候图书馆的书几乎都是关于计划经济的,没有新书。柳州是个小城市,书店很少,里面的书都是关于如何炒股赚钱急功近利的。后来我利用出差去京沪等大城市的机会,买了一些新书,比如美国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樊纲张曙光的《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樊纲的《三种现代经济理论的比较与综合》,洪升的《分工与交易》等等。这些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迂回生产”这个概念是通过樊纲的《三个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学来的。樊纲的书有一个专门的章节,题为:迂回生产。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写了七篇论文,然后收到了文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中国商务印书馆1999);这些论文的基本和核心概念是“迂回生产”,其内容包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认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错误及其根源,认识* *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必然性,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只简单介绍一下我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错误及其根源的理解,其他省略。

众所周知,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来研究经济生活。但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发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错误还在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完善的或不完全的(“萧何即使成功也会失败”)。不难看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或者说最基本的原理,可以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个著名论述中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然而,恰恰是这句话,马克思没有具体化。人类物质生活的具体生产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的逻辑和历史过程是怎样的?马克思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回答。我认为这是马克思得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这一错误结论的根源。

经验证明,事物的差异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只有动物才能和人类相比较。也就是说,要找到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有可能将其与动物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稍微对比一下,我们马上发现,动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直接的消费模式。一只猴子爬到一棵结满果实的树上,抓起一个果实送到嘴里吃——这里就是这么“直接”,直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过程。但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动物,人类的生活方式是迂回生产。人类先生产生产资料,再用生产资料获得生活资料——这里之所以如此迂回,不仅是因为“生产”和“消费”不是同一个过程,还因为“生产”本身有许多中间过程,即生产本身就是迂回的。

此外,我们发现人类的迂回生产方式有一个产生和发展到完善的逻辑和历史过程。正是这种模式及其过程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引发和调节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实现了社会更替。这种方式发展到近代(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自我完善阶段。从逻辑上讲,迂回生产方式要想自我完善,必然要求迂回生产方式的个性化。但是,资本是价值增殖的价值,所以它是迂回的生产方式人格化的自然社会形式。也就是说,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资本(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是不可能消亡的。显然,资本是市场经济(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体,所以所谓的市场经济必须是,也只能是资本经济。马克思未能找到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因此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彻底理解资本的历史地位,从而未能避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错误结论。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对“迂回生产经济学”这一课题的科学性进行简明的逻辑论证。所谓逻辑论证包括论证和结论两部分。论据如下。

第一个论点。在思想渊源上,迂回生产经济学始于一个独创的概念,即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有经济学家在场,庞巴维克提出和讨论这个概念的具体过程就不用多说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他提出这个概念的逻辑立场。显然,它的逻辑立场是:从根本上说,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消费数据。据此,庞巴维克给出了一个定义:直接生产消费资料的活动是“直接生产”,通过生产资料间接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是“迂回生产”。

第二个论点。从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概念中可以得出以下推论概念: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意识迂回生产、迂回生产系统。显然,上面所说的“一切人类活动”不仅包括从技术角度生产生产资料的活动,还包括建立组织(如家庭、企业、市场、政党、政府等)的活动。)从社会角度看,也包括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进行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活动,即生产和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活动;而且,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消费资料,也就是说,上述活动都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间接活动;另外,很明显,Pombavik的“迂回生产”概念是从技术角度提出的。从以上三点,我们有如下推论:既然庞巴维克把从技术角度出发的生产资料的活动称为“迂回生产”,那么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建立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活动也可以称为“迂回生产”;另外,根据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和意识迂回生产。迂回生产系统由系统科学理论、技术迂回生产、组织迂回生产和意识迂回生产组成。

第三个论点。从庞巴维克提出的“迂回生产”概念中,可以得出以下推论概念:迂回成本、成本分解链及其循环转换机制。用上述“迂回生产系统”的概念来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区分出以下成本:生产成本(对应技术的迂回生产)、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对应组织的迂回生产)、思想成本(对应意识的迂回生产)。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迂回的生产活动,这些活动所对应的成本可以称为“迂回成本”。此外,如前所述,这些成本构成了一个循环的过渡成本解决链:生产成本→(分工合作解决部分生产成本但产生)交易成本→(交易组织解决部分交易成本但产生)管理成本→(意识形态解决部分管理成本但产生)意识形态成本→(机器解决上游流程所有成本但产生)新的生产成本。正是通过这种成本化解链的循环转换,人类不断化解成本,从而人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归纳起来有以下结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迂回的生产活动;人类迂回生产活动是一个系统,既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组织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成本消解的循环过渡系统,使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历史就是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史。因此,科学系统的经济学应该是迂回的生产经济学。所谓展望,就是展望“迂回生产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当然,这里所谓的“迂回生产经济学”并不是指我肤浅的思考,而是指一种可能完成的经济学。对此,我的理解是,迂回生产经济学可能成为21世纪一种起源于中国但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经济学。接下来说说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迂回的生产经济学在中国有一种本土问题意识,把中国的本土问题与现存的重大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和选择。当然,市场经济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存在。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提出的新课题。资料显示,在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任何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都必须是私有制,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必须是资本主义的,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最终实现* * *生产主义仍然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理想。那么,它带来了一些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西方正在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殊的过程和规律?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的局部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建立逻辑一致的理论。如前所述,迂回生产经济学的论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回答这些问题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显然,上述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有的重大经济问题相关联的,如成本解决和资金问题。因此,由上述问题意识构建的迂回生产经济学必然具有世界意义。

第二个原因:迂回生产经济学建立在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具有综合现有经济学一切合理成果的逻辑可能性。许多学者(如樊纲先生)正确地指出,中国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综合现有其他经济学的合理成果。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迂回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物。此外,可以证明各种经济学只是迂回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的研究和成果,因此当然可以通过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进行逻辑综合。对此,我的随笔《有血有肉的马在哪里?——关于经济学对象的讨论”进行了初步讨论。因为篇幅问题,这里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参考一下。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迂回生产经济学可能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学,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学。

第三个原因:绕过生产经济学建立数理逻辑体系是可能的。形成严格的数理逻辑体系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必要特征。我认为在迂回生产经济学中建立数理逻辑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和张玉刚撰写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只要我们以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坚实基础,运用杨小凯、张玉刚《专业化与经济组织》所开创的数学手段,追溯迂回生产方式(即组织生态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即成本分解过程)和历史过程,就有可能构建一个科学的、全新的经济学,它具有现有经济学的全部合理成果和数理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