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海尔品牌有什么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万能产品,但绝大多数人肯定知道“万能”这个词。
你可能不记得海尔的上万款产品,但你绝对知道“海尔”二字的分量。
对于这个沉重的分量,我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注解:2004年6月365438+10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正式评出“100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海尔以第95名位列其中。此前,海尔的诸多品牌荣誉早有耳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唯一的中国企业,唯一的中国品牌,到目前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榜,这当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渗透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梦想,那个三万海尔员工的品牌梦想。这样的梦想比今天100的状态有着更长久的魅力。
张瑞敏曾对这种魅力有过感人的解释:中华民族需要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海尔的名字叫“梦想”
上世纪1984。海尔。
面对着长长的等待提货的车队,面对着越来越繁忙的生产线,总是步履匆匆的张瑞敏很少能得到满足——要知道,在那个需求越来越大,供给不足的时代,满足是很多家电企业同样的心态。
面对越来越多的效益数字和冰箱产量,张瑞敏的脑海里充斥着完全相反的观点,他看到了这种繁荣的另一面。环顾国内外家电行业的现状和趋势,他得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很普遍的结论:这种基于产品而非品牌的繁荣缺乏持久的意义,海尔需要的是另一种繁荣——持久品牌下的繁荣。
张瑞敏曾在多个场合回顾过这段历史:当时弥漫在家电行业的自满情绪掩盖了许多隐形的危机。大多数人因为拥有了市场而不再关注市场,最终失去了市场。
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业内同行来说,海尔的品牌梦一方面似乎是不必要的——这么好的效益要什么品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个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刚从废墟中翻身的中国家电企业,想有品牌?还想和世界品牌竞争?
那是一个产品即使质量稍差也能卖出去的时代,一个远离品牌甚至质量的“货源缺陷”的时代,一个很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没有的时代。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海尔品牌的梦想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成长,它具有如此感人的意义——这个梦想充满了奉献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民族企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前瞻性意义的创新精神。
正如后来人们评论的:每个人都可以做梦,但不是每个人都敢做梦——张瑞敏和三万海尔人早早就有了梦想。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开始,相关资料也有这样的记载。但是,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我们,从1984开始,海尔走的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即使是早期那些传说中的精品课程。
很多人都记得1985的故事,很多人都见过海尔现在还在展示的大锤。那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产品质量的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品质本身,而是一个品牌传奇的开始。
从此,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解决: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冰箱质量金奖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解开了世界级品牌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团”。1991年,“海尔”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此后,海尔凭借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进行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这种扩张使海尔的产品覆盖了白、黑、米色家电领域,这种扩张也进一步丰富了海尔品牌的内涵: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到了品牌层面——“海尔”二字已经成为一个产品群体、一个企业群体的象征。
从此,在“国内无名牌”战略思想的推动下,“海尔”有了新的内涵和方向:漂洋过海,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据一席之地。以产品出口带动“品牌出口”,真正赋予海尔品牌“世界意义”...
进入世界品牌100强,海尔无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级聚焦。这是一个瞬间,却包含了19年。在过去的19年里,历尽艰辛的海尔人创造了很多成就,但他们只做了一件事——创造品牌,或者说海尔人最成功的就是创造了世界级的品牌。
一位参观过海尔的联合国代表曾说:“海尔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企业。”这句话是对海尔品牌梦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海尔19品牌历史的最好诠释。
海尔的名字叫“市场”
张瑞敏的这番话让很多人觉得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被评价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钱买来的。
在海尔所有的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又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如此重视市场,当然是对百年品牌的追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出现过很多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消费者眼中的丰碑是最永恒的。
因此,市场是海尔品牌最恰当的诠释。
海尔品牌之所以扎根于用户心中,源于海尔坚持不懈的市场创造——在创造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大家熟知的酸菜冰箱、双动力洗衣机(没有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听MP3的手机、可以存程序的追时彩电、美国大学生流行的电脑桌冰箱、日本单身人士流行的个人洗衣房、中东流行的大袍洗衣机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创造和新的价值创造。
海尔品牌之所以扎根于用户心中,源于海尔坚持不懈的服务创新——在创新中彻底消除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1994的无搬家服务到1996的先设计后安装,从1997的五位一体服务,1998的一站式星级服务,到2001的空调无尘安装,乃至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务升级,
这是我们多次听到的:海尔推倒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墙。
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是让所有人成为运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S BU,即战略机构——人人连接市场,人人创造价值。海尔凭借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了许多市场传奇。
海尔售后服务员丁永强就有过这样的小经历。今年2月的一天,四方区一用户打来电话,说冰箱没电了。丁永强上门后发现用户家的插座松了。不到两分钟,问题就解决了。丹特永强并没有离开,而是对用户家中的所有海尔家电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检查时发现,燃气灶要烧几次才能点着:原装电池没电了,用户家里没有备用电池。看到用户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强跑到楼下买了块电池戴上。燃气灶一打就火了,用户很开心。但不放过一个细节的丁永强发现火苗是黄色的,于是又主动把燃气灶的燃气出口清理了一遍,直到火苗变成蓝色。用户连连道谢。丁永强刚刚回到工作岗位,就接到了这个用户的电话。他以为用户还需要新的服务,却听到用户说:我新开的酒店未来需要26台空调,26台彩电,我们还想买海尔的产品...
当然,这个细节并不传奇。丹特永强的经历,作为海尔几百个服务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了海尔市场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尔传奇品牌市场的全部。
事实上,从19年前到现在,海尔一直在默默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海尔品牌熔炉里的一次加热。
海尔的旗帜在海尔纽约塔上升起的那一刻,激励了很多中国人,也让很多美国人大开眼界——这是海尔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在美国生根发芽的一个耀眼标志,是一个品牌宣言,其实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
上世纪1990,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打入家电“鼻祖”德国。虽然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但这绝对是海尔品牌国际化的革命性时刻——海尔用这一大胆的举动推出了自己的“先易后难”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个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众所周知的:海尔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而不是价格战。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市场战略,总是在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洲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品质的产品进行品牌推广的策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如今,海尔品牌已经成为全球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的范畴,延伸到了一种看不见却存在于全世界消费者心中的文化——一种源于本土却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称之为“三融一创”:整合智慧、融资、文化,打造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看,海尔这个名字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这种意义体现在海尔在全球范围内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上,与当地融为一体。
2001年,海尔为巴基斯坦研发的两款冰箱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但是用户也反映了一个非常集中的问题:冰箱的制冷效果并不理想。设计者为此反复做了实验,证明完全符合标准。然而,海尔并没有停下脚步。客户经理在走访用户家中时发现,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都比较多,一家30人以上的情况非常普遍。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开关冰箱几十次是常事,影响制冷效果。因此,设计人员立即改进了产品的设计,最终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
今天,海尔拥有完整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和服务网络,拥有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区(22个海外工厂和制造基地)和58800个营销网点。在国内市场,海尔四大主导产品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大连锁店的12和美国10大连锁店。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系,如此宏伟的制造王国,如此娴熟的文化亲和力,如此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当然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称号:海尔。
海尔的名字叫“速度”
海尔有一款知名产品叫“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才半年,也就是抄袭。但海尔随即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始终以惊人的速度确立了品牌的领先地位——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的成功都来源于这个速度。
1998 9月15日,欧洲家电经销商Y先生准备大批量订购海尔冰箱,提出了六种设计,并要求五天内看样机。四名设计师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市场设计产品”的思路,设计师们一下子想出了24个方案——每个设计只有6个方案。第五天下午,24个手工制作的样机被统一放置在样机室。至此,连续奋战五天五夜的四位设计师筋疲力尽,瘫坐在地上。
其实Y先生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有点苛刻,但是当他如期来到海尔,看到24台远远超过6项设计要求的样机时,还是很惊讶的,而且都超过了标准要求。21下午,“满腔热情”的Y先生提出再做一个50升小冰柜的手工样机。第二天上午9点,当样机准时摆在他面前时,Y先生感慨万千:我在这些设计师身上看到了珍贵的海尔精神,让我想起了25年前的惠而浦,在美国没有看到如此优质高效的合作!
海尔清楚的知道,和很多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相比,海尔在资金、规模、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比不上。但是,海尔也知道自己的优势:速度取胜。
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松下从65,438+0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65,438+054万美元的销售额,用了65,438+009年。对于这个速度,美国著名行业杂志H 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仅用了三年时间(2001年)就实现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很明显,海尔是靠速度赶上先行者的!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曾用“奔跑”来形容海尔——海尔不停地奔跑,以获得速度和加速度。而这种奔跑,就是三万海尔人的奔跑。
海尔曾经用三个词来形容它的发展主题:速度、创新和S BU。速度被放在第一位。但是,这个速度是创新的,这个速度是每个S BU的速度。因此,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战略关系。
为了达到这个战略速度,海尔在1998正式启动了市场链流程再造。此次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从而改变过去带有相当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在张瑞敏的思维中,这种传统结构容易造成信息反应延迟,当然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海尔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基于网络的革命行动中,无疑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初步再造,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熟悉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营运资金,都是这种再造的成果——而这三样东西的实现,都来自于速度。
海尔的名字叫“海尔”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是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带有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技术,海尔现已拥有96个品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一个空白品牌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向自有品牌和世界知名品牌的进化。海尔是做大做强自主品牌道路上无可争议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引路人。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款新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是根据客户的最新需求不断更新创造产品。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再造等方面的所有探索。充满了全新的革命色彩,是海尔自己的品牌。美国沃顿商学院曾这样评价海尔的流程再造:如果海尔成功了,那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管理的突破和创新。事实上,海尔在很多方面都是独特的。
自主品牌意味着独立的声音,而在全球100强品牌中,与跨国巨头并列的海尔无疑拥有独一无二的声音——中国的民族品牌。张瑞敏在世界论坛上的发言代表了海尔的声音,被评为美国以外最杰出的25位商业领袖当然是一个声音。但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繁华城市,海尔品牌的巨幅广告与众多跨国巨头并驾齐驱,当然是一种声音。在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上,出现在最大展厅、被媒体追捧的海尔是最耀眼的,这个声音当然更大。在这种声音里,没有人会问:海尔是谁?
自主品牌是一切名牌的前提,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周围,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他们是海尔的供应商。甚至在海尔工业园周边,都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在海尔成长初期,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选择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是工厂和产品的概念了。这个基于自主品牌的世界品牌正在实现品牌输出——“代工海尔”已经成为很多国外厂商的大宗业务。曾几何时,通用等品牌巨头一度是出口品牌的垄断者。2003年,海尔没有投资建厂,而是新增了9家工厂,都是海尔品牌的“受益者”,其* * *特点是:以海尔的名义。
今天的海尔不仅创造了品牌,而且实现了品牌创造。海尔已经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从这个品牌延伸出来。海尔不仅制定和输出了行业标准,还输出了一切能影响中国企业的东西,包括为国奉献的精神。
以严谨著称的《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海尔:中国在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就像世界品牌实验室公认的100强品牌一样,海尔无疑当之无愧。但海尔的品牌还是体现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习惯于自我否定的海尔也不会完全陶醉其中。正如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海尔的风格,海尔品牌的风格。本报记者范泽顺
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一个从“废墟”中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只用了19年,即以强手从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塑造过程,这是一个敢于思考和梦想,持之以恒,默默奋斗的历程。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这门课意义非凡。
海尔19的品牌历史,代表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推动海尔攀登世界级品牌的高峰,源于高瞻远瞩的眼光,源于一个民族企业、一个民族企业家的担当,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海尔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企业和产品本身,而是着眼于国内市场。而是专注于把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把成为世界500强,成为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正是这个远大的目标,促使海尔人不孤独,不动心,默默耕耘了19年。也正是这个目标,激励着19年的海尔人不断创新、努力、成功。这种基于崇高理想和献身报国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海尔19的品牌历史,是一个永恒创新的过程,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海尔人在几乎一贫如洗的基础上,不仅做到了上千种产品,还做到了一个世界知名的企业,世界级的品牌,这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结果。从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到享誉全球的全新市场理念,从最基础的管理制度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打破旧的企业架构到逐渐形成新的企业流程,从“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新的全员人力资源机制——海尔颠覆了几乎所有的旧管理体系,让整个企业充满了创新细胞,让企业的每一寸都印上了创新的痕迹,这是海尔成功最关键的动力。
海尔19的品牌史,就是一个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海尔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融入世界潮流中最时尚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在专注于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取得的成绩乐此不疲时,海尔以世界级品牌为先导,以近乎冒险的“先易后难”战略,义无反顾地进军国际市场,先后攻克了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铁桶市场堡垒,成为中国企业以品质和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个范例。可以说,没有这种不断的发展,就没有今天海尔品牌的世界级地位。这种面对强大竞争对手不气馁,面对各种困难不退缩的开拓海外市场的精神,应该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追求。
海尔19的品牌历史,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壮大。在世界级品牌的行列中,一直缺少中国企业的声音,拥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成为很多人的期待。作为探索者,海尔成功实现了这一壮举,这是民族企业的一种荣耀。自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冰箱制造技术以来,海尔迅速从最“原始”的技术消化发展到技术创新,从一个产品发展到上千种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品牌发展的突破。而且,当合资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时,海尔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是理直气壮地拒绝了合资企业找上门来的“蛋糕”,理直气壮地高举海尔品牌的大旗,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海尔的自主品牌之路有着明确的借鉴意义。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就像海尔曾经面临过,现在仍然面临着很多强大的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畏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实现创造世界名牌的目标。
青岛是一个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许多来自中国的名牌企业和产品的城市。我们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有成熟的名牌环境。只要我们以海尔为榜样,树立创建世界知名品牌的崇高目标,坚定不移,就一定能涌现出更多来自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