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中国呆了三年了。以色列创新园做过哪些大事?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当年经济发展的夙愿,GDP突飞猛进突破2000亿元,那么现在中以之间的常州创新园则扮演着“创新经济示范者”的角色。
“项目、平台、基金。”中以两国政府间首个创新合作实验园区常州创新园落地常州已近三年。按照三个关键词,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史小平开始盘点园区的大事:2016新签以色列合作项目24个,推动常州企业与以色列开展技术转移项目6个,另有40个项目正在洽谈中。项目总数大幅增加。与以色列经济部和以色列国家旅游局建立以色列中心、CI3创新孵化器、中以创新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加快运营;中国-以色列创新与发展基金,第一个国家名称和最大的国内与以色列合作基金,总规模为6543.8+00亿...
技术落地生根:国家牵手,有四种模式!
7年前,乐康瑞德落户常州,成为以色列第一家独资企业。正是这个项目让常州萌发了做一个以色列特色主题公园的想法,从此开启了与以色列的合作之路。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顺说,中以在园区的合作有四种模式:联合研发;以色列出成果,中国做实业;以色列独资;中国全资收购,“这是中以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在联姻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常州和以色列是“天生一对”。前者地缘优势明显,靠近上海,外资企业多,资金雄厚,市场广阔。后者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量全球第三,人均医疗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创新国家。
“除了大趋势和双方的互补性,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刘斌说,对创新的渴望是合作的内在原因。“医疗器械是以色列的第二、第三产业,与我们的产业高度一致。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希望来中国开拓市场的以色列企业给予了最实际的帮助和便利的服务。”陈顺说,例如,与以色列PTL集团的早期联系和建立以色列企业孵化器,对想开始涉足中国市场的以色列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项目不断集聚,配套服务紧随其后,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以在园区的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
2013年,龙符控股与以色列collplant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向collplant投资250万美元,* * *研究从烟叶中提取人工胶原蛋白的技术,并计划与col plant在常州成立合资公司,* * *开发生产,* * *共享知识产权;
2014江苏诺里斯医疗器械与以色列葱属达成合作协议,* * *共同研发前列腺支架,获得葱属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并将在常州成立合资公司,* * *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 * *享有知识产权...
陈顺说:“以色列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但技术优势明显。我们称之为技术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携手。”
“中国”:支持“小而美”,在园区练内功。
在与AVT合作之前,征途新市实际上已经与中国20多家企业进行了洽谈。“我们共同为中国的软包装市场开发了一套具有成本效益的测试系统。针对市场痛点,两个月销售20多套,实现销售额300多万元,推动公司年销售额增长30%。今年已经成长为我们的‘拳头产品’,实现销售额15万元。”王对说道。
以色列以技术著称,项目太小太早,需要入驻孵化才能获得更多支持,这对中以创新园是个挑战。此外,孵化的延伸服务也成为以色列技术“中国化”的必需品。“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后的法律适应和知识产权保护,总会让以色列人很担心。未来,我们将加强软能力建设,提高中以互信水平。”陈顺说。
目前还是只有几个大而好的项目有特别的亮点。陈顺明坦言,以色列的孵化机制灵活先进,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常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蒋认为,虽然建设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中国-常州创新园将坚持不以GDP贡献为导向,目标是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型经济示范区”和创新驱动的“一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