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氢能源汽车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为什么我们的“弯道超车”走错了方向?
据悉,全球首款新能源电瓶车丰田MIRAI将在日本量产,售价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这款车搭载的口和鑫组件“氢燃料电池”在日本已经成为成熟技术。据介绍,它可以将液氢转化为电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然后无污染地去除水分,甚至达到饮用标准。
走在“氢能”的前沿
进入2019,相信大家对“氢能汽车”都不陌生。
因为在今年的两会上,氢燃料成为了一个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甚至在后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中提到,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与电动汽车相比,氢具有“充能即走”的优势。同时它也非常清洁,因为它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会产生氮氧化物、硫化物或尘粒,甚至不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以氢燃料汽车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技术。
但没想到的是,在中国逐渐重视“氢能”的同时,日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其实氢燃料汽车早就制造出来了,拥有这项技术的车企不在少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丰田的MIRAI(参数|图片)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很多人都熟悉这款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因为它早在2014年就在日本正式上市,最大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另一方面,2014年,大家还在为电动车如何快速发展发愁。因此,日本无疑走在了发展氢能“计划”的前列。
一切都有一个“警告”
日系车企在发展氢能方面走在前列,也与国家的支持有关。
据统计,在日本,有超过4000辆氢能汽车行驶在道路上,而东京的一个加氢站每天引进前来加氢的车辆不到10辆。最后通过了解发现,加氢站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如果未来能实现自负盈亏,每天至少需要卖出200kg氢燃料,相当于家用汽车加氢60次。相对于目前不足10辆的加氢,显然需要大力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发展氢能远不止于此,还致力于建立第一个“氢社”。比如之前,东京计划在奥运会期间部署65,438+0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并希望有4万辆燃料电池电动车上路,远期目标是未来6年有20万辆这样的车。
此外,在日方宣布丰田MIRAI将在日本量产之前,也出现了“美日欧”集团相互拥抱的现象。据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欧洲委员会能源总局(ENER)和美国能源部(DOE)就未来的合作发表联合声明。三方将在未来共同开发和享受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显然,氢能已经逐渐被“接受”了。
我曾经说过的弯道超车,结果什么都没有?
目前日本对氢能的贡献比我们更快也更多。曾经大家都坚信电动车可以走国内车企“弯道超车”的概念,现在看来也在发展变化。难道我们过去努力的方向到最后全错了吗?
毫无疑问,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最接近未来汽车的形式。所以两者之间谁好谁坏,现在还不清楚。毕竟对于新能源这个新兴领域,大家还没有彻底了解它的细节。那时候,只有不断探索,不断验证,才能知道哪一个才是最合适的。
现在看来,发展电动汽车是全球趋势。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其中电动汽车占绝大多数。显然,电动车的销量是当今氢能无法比拟的。在汽车公司中,电动汽车也明显更受欢迎。比如德国的三大汽车巨头——大众集团、戴姆勒集团和宝马集团——一致决定在未来10年专注于电动汽车。与其他国家的制造商相比,中国的汽车更倾向于电动化,而中国新兴的近百家造车企业基本上都是纯电动汽车。
相对而言,氢燃料技术的未来更为艰难,不仅因为其燃料电池汽车更为昂贵,更难普及,还因为少数厂商在玩,使得研究难度加大。但如果真的能突破氢能的技术难关,那么氢能无疑比电动车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形式。可怕的是中国还在起步阶段,日本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甚至在21世纪20年代初,第二代丰田Mirai未来组合的续航里程预计将从500公里增加到700-750公里。2025年后,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0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