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端午节:我们的祖先咸鸭蛋
(1)端午节之一黄武:咸鸭蛋的“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认为“四时、五脏、五色”有对应关系,有“五色养五脏”之说。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高的日子,所以要吃“黄色”食物,以解毒和控制邪气。因此,中国人在端午节有“吃粽子和黄武”的习俗。所谓“黄武”,指的是“黄瓜、黄鱼、鳝鱼、咸鸭蛋、雄黄酒”。注2“咸鸭蛋”的“黄”肯定是指“蛋黄”。小时候对端午节的一个期待就是能吃到好吃的“咸鸭蛋”,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像蟹黄,流着红油的蛋黄。轻轻一夹筷子,香气弥漫,入口咸鲜,鲜美可口。这么多年过去了,咸鸭蛋依然是我的最爱。冰箱里总有十几个“库存”。赶时间或者没人做饭的时候,把一个咸鸭蛋切成一大碗米饭,好吃又快捷。在外面吃煲仔饭,绝配一定是咸鸭蛋。(二)《咸鸭蛋传》中国人吃咸鸭蛋的历史悠久。考古人员在江苏句容花头村西周时期的土墩墓中,发现了一罐2500多年前的咸鸭蛋。最早记录咸鸭蛋的文献是南北朝时的齐《蜀:齐蜀养鹅鸭:做毽子法》:“率为两斗,加了热,加了盐。”汁液极凉,鸭子泡在坛子里,一月可以吃。蘸鸭可一月食用,煮熟后食用,可用于酿酒和餐具。当时是用甜槠树皮的汁液和盐腌制的,所以叫咸甜槠。宋元笔记中也有记载: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齐叔用咸甜槠树皮染鸭蛋的方法。今天吴人用虎杖根染色,也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袁涛·宗彝《辍耕录》:仙居子叫仙居子。现在人们用米汤和盐、草灰做鸭蛋。据《齐书·姚敏》记载,黎蒴树皮被水淹,故名。去年,考古学家还在南海1号宋代沉船上发现了咸鸭蛋。这说明咸鸭蛋好吃,方便,易携带,也是古人的家常菜。引用:注4:咸鸭蛋属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咸蛋在宋代就名扬天下。高邮咸蛋是用中国名鸟高邮麻鸭蛋做的:一些历史名人如秦观等人。清代剧作家、美食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高邮的皮蛋最好吃,色泽细腻,油脂丰富,是高文端宫最爱吃的食物。席间,先拿它来孝敬客人,放在盘子里。切壳,黄白两用,总是可取的;不要留黄变白,这样味道不全,油也散了。江苏高邮作家汪曾祺,不仅厨艺好,美食散文也写得非常好。他的文笔朴实,读起来很有趣,和梁实秋的美食散文一样好。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王老师还念念不忘自己小时候端午节吃的咸鸭蛋:注6说明一个完美的咸鸭蛋古今如一,有三个特点:油、黄亮、沙。三、臭鸭蛋皮蛋很多美食家更喜欢一种保存时间较长的“臭鸭蛋”——用刀切开,蛋黄溢出红油,蛋黄外层已经微微变绿,中间凝固了一颗坚硬的“珠子”,这就是臭鸭蛋的精华。而蛋白质则有淡淡的味道,吃起来像臭豆腐。如下图所示,烂鸭蛋有一种发臭的蛋白质,蛋黄中间部分又硬又糯: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记载,烂鸭蛋偶尔能治小儿痢疾:《本草纲目》第47卷:据说小儿患痢疾,烂咸鸭蛋被他们吃了,有时就治好了。在今天的统计中,李时珍的那句“有时有疗愈”是“不完全归纳”,没有“因果关系”,只有“相关”。这也是中医饱受诟病的地方之一。“臭”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比如西部有长毛的奶酪,300公里外就能闻到臭味的鲱鱼。从陈晓卿导演的美食节目《风味世界》中可以看出,瑞典人在吃臭鲱鱼之前,必须要有一个“高能预警”,否则就是“扰民”。图片引自《风味屋》。而咸鸭蛋、臭鸭蛋这种中国常见、廉价、易得的美味,其实是中国人的“专利”,似乎西方人不吃鸭蛋。西方人吃蛋制品,早餐通常是咸肉煎蛋,或者烤蛋挞和蛋糕。我觉得鸭蛋味道很重,不适合西式烹饪。记得有一次,家里的鸡蛋吃完了,正好有新鲜的鸭蛋没有腌制。我试过用鸭蛋做荷包蛋,但是吃不下去,而且味道很浓!所以“鸭蛋菜”是典型的中国菜。因为鸭蛋不适合“鲜吃”,所以中国人用腌制和变质的方法去除腥味。文达的全球“黑暗料理”——皮蛋,腌制,用石灰腌制,因其黑中带绿,有奇特的“松花纹”,被西方人称为“魔鬼蛋”:连“生猛海鲜、珍奇野味”都吃过的贝先生——吃蟑螂不吐肠子,吃老鼠不吐骨头!叶蓓吃皮蛋。中国人在家里都把皮蛋当成美味,认为皮蛋可以“清火”,所以我很喜欢皮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iReport专栏曾将皮蛋评为第一“世界上最恶心的食物”:意大利甚至称皮蛋“不适合人类食用”:有些白人真的有点沙雕,凭什么用自己的尺子看世界?“皮蛋不适合人类食用”,中国人不是人?臭鲱鱼真的是一种比屎还臭的食物。法国维约布洛涅奶酪有香港脚和腐肉的“复合味”。别说人类,恐怕火星人都不想碰的东西:瑞典臭鲱鱼,法国臭奶酪。如果我们在报纸电视上说奶酪和臭鲱鱼是最恶心的食物,甚至以“不适合人类食用”为由不允许进口,这些白人是怎么想的?3.网上有个“祖传”咸鸭蛋的笑话说:对中国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食物——可吃的和努力变得可吃的。鲜鸭蛋不好吃。两千多年前,在周朝,中国人开始腌制鸭蛋以去除其难闻的气味,并将其与红油、咸沙和糯米一起变成美味的配菜。南北朝时,中国人用香料格氏栲树皮和盐腌制鸭蛋。宋元时期,高邮鸭蛋闻名天下。当时,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也许一个水手在出发前从家乡带来了咸鸭蛋,但这次航行遇到了风暴,他可能会在南海遇难。一千多年后,我们在南海1号沉船上发现了那些“宋代咸鸭蛋”!端午节,家家必备的咸鸭蛋,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道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菜。这个“祖传咸鸭蛋”承载了历史,也有着我们无法忘记的中国味道。中国的鸭蛋烹饪方法,腌制、糟粕、石灰卤水,给鸭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家”。另外,广东的竹筒面是用新鲜鸭蛋做的,但是不加水。利用杠杆原理,用很长的竹子做擀面杖,可能是一个“奇迹”。竹丝面没有腥味,很有弹性。竹子的表面是用长竹子做的阿基米德用杠杆倾斜地球,我们用杠杆做表面!参考火星。(2011).端午节文化精神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叶大冰。(1990).中国海关词典。上海词典出版社。第135页。田,郝明华,周润肯,张。(2007).江苏句容县花头墩d2墓和d6墓发掘简报。文物(七),20-38。广东电视台,触电新闻(2019),宋代咸鸭蛋长这样!南海一号船上的文物(视频)多达654.38+06万件,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报告尚未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和高邮咸鸭蛋公布,来自://CGI . gov ./products/detail/1197/。花城出版社,第23-27页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