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汽车即将面临芯片短缺。你觉得这是阴谋论吗?
“芯片供应被切断,15汽车工厂停产,中国芯片价格上涨30%”的消息传出,汽车行业“缺芯片”的问题再次走到舆论的中心。
说到芯片不足,很多人难免会想到华为。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华为Mate 40系列手机成为麒麟芯片的绝唱。芯片短缺导致千元手机涨价。让我们回到汽车行业。芯片供应主要集中在车身控制系统(ESP、ECU等芯片),直接导致行车电脑失灵,整车生产滞后。
但与华为手机被美国政府“掐死”不同的是,这次汽车芯片的缺失并不是因为芯片封锁,而是国内汽车芯片需求大大超出预期,部分汽车企业对市场预判不足,使得部分产能向电子产品转移。而且到目前为止,市面上只有英伟达、Mobileye和特斯拉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芯片的量产,汽车芯片的进口率超过90%,所以在汽车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方面,国内厂商始终处于被动。
短期来看,这次芯片停运可能会对新车交付产生影响。好在这次芯片停运几乎不涉及智能和自动驾驶,所以长期来看影响非常有限。尽管如此,这次芯片危机还是再次给国内汽车行业敲响了“自主研发芯片”的警钟。
在汽车新四化的大背景下,汽车从“硬件主导”向“软件定义”转变。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近年来,汽车行业对芯片的需求大大增加,甚至逼近电子产品行业的体量。毫无疑问,在未来,无论是车辆智能还是自动驾驶,芯片都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特斯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车企,强大的芯片自研和软件开发能力功不可没。从马斯克决定研发自己的芯片,到HW3.0芯片的推出和量产,特斯拉在芯片成本和自动驾驶方面再次领先业界。
自研芯片对于一个车企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与很多传统行业不同的是,芯片作为一个高度集成、高精尖的行业,从原材料到芯片的制造过程有很多步骤,后期涉及算法迭代等很多问题。因此,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除了花费巨大的R&D费用外,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可能会功亏一篑。这种风险不是每个车企都能承受的。
尽管如此,自主研发芯片仍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汽车芯片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9月,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蔚来集结芯片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组成团队研发自动驾驶芯片,随后领先汽车正式发布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汽车级ai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此外,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也走向了自研芯片的轨道。
从汽车寿命的角度来看,车载控制芯片供应中断表面上是汽车行业的短期危机,实际上却是呼吁国内汽车厂商开发自主芯片的绝佳机会。但是,这绝不是所有的OEM厂商都急于开发自己的芯片。毕竟现阶段大部分汽车厂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如果再冒险开发芯片,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首先要有“一条腿走路”的风险意识,然后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慢慢学习相关经验,在自研和采购上逐渐转变为“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以后逐步提高自研芯片的比重,真正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预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芯片将不再是供应商的专属。国内车企要想赢得更多话语权,就必须加入自研芯片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