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的新成就
今年8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县工业经济增速和增量继续放缓。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的不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经济下行波动,6月份以来我县工业用电量增速首次低于110(1,
1,工业经济用电量整体下降明显。受国内经济形势趋紧影响,8月份我县工业企业减产停产。8月当月,6个绿色行业用电量为71.93万千瓦时,环比下降1.7%,其中中板、纺织、新能源、食品、照明5个行业分别下降8.42%、5.68%、15.02%、18.65438。仅装备行业小幅上涨6%,8月份六大行业集体下滑导致全县工业用电量增速下降。
2.停产或半停产企业数量增加。截至8月底,全县停产企业85家,其中今年暂时停产企业53家,管理土地拆迁企业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7家。全县1310一般纳税人企业中,8月份用电量环比下降的企业有269家,占比21%;在516家一般规模企业中,136家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6.3%;194家企业月度产销量低于去年同期,占企业总数的37.6%。
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主体,排出与之配套的上下游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吸引闽商。优先给予土地规划和信贷支持,引导绿色食品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绿色纺织改善印染环节,扩大化纤产业规模;绿盘将发展家具等高端产品,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领域和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力争年内实现主导产业内部的科学专业分工和配套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继续扩大绿色纺织、绿色板材等传统产业规模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增加新兴产业总规模。设立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指标、融资、就业等要素保障力度,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及软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
(二)实施扶强战略,打造骨干龙头企业。
一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围绕29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年度培育目标,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政策向纳入培育的企业集中。同时,引进战略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咨询”,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工业企业(集团)。二是实施“百企升级”工程。全县大小企业按区域分类,安排乡镇、部门负责人帮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方位服务。实行企业问题分级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三是实施大型企业“产业再造”工程。用三年时间,对37家具备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预定规模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
(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券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R&D机构建设;二是加快泗阳品牌群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美誉度,加快形成泗阳品牌群;三是全面推进企业“工业化与现代化融合”。以创建“数字企业”为抓手,加快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第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通过组织企业家进名校、学习参观名企、建立企业家俱乐部等方式,加强本土企业家管理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企业家创新思维,增强企业家创新管理意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园区。
首先是化纤工业园。积极承接苏南纺织产业转移,扩大园区规模。充分发挥化纤产业集群、陈欣化纤、海鑫纤维、聚润纺织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走配套发展之路;加强印染环节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我县绿色纺织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枢纽产业园。重点围绕铝合金材料、轮毂配件、模具、涂装等环节开展招商选资,延伸和完善轮毂产业链,发挥轮毂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加大轮毂产品装备自主研发力度。全力推进长庆铝业、华锦铝业、世富利轮毂等项目建设,全力投产见成效。三是食品工业园。依托现有的洋河工业园和于震酒业,加快发展酿酒业,把我县酿酒业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菜头、福润肉食、顺祥食品等食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持外引内培,加快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