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急迫的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197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同时面临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衰退,也是中国加入全球化后遇到的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传导到中国,使中国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当然,中国目前的问题不能全部归咎于外部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已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的问题。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也需要调整,增速会下降。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出口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生产过剩,对中国经济构成双重约束。
危机以来,中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表现突出,凸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2009年初,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有一篇文章,题为《2008大崩溃——西方地缘政治的挫折》。文章称:“在未来一年,没有一个国家会从这场金融危机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但少数国家,尤其是中国,将获得更强大的全球地位。”。“尽管中国也受到了危机的损害,但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得到了加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将因此扩大,北京将有能力承担政治和经济任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09年9月15日,《纽约时报》写了一篇题为《危机让中国富起来》的文章:“与一年前相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腰更直了”。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提升实力和影响力,成为世界强国的难得机会。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是从很长一段时间来观察的。再过5年或者65,438+00年,回顾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它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现在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赞美声不绝于耳的今天,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金融体系的变化,后危机时期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规划当前经济发展和制定“十二五”乃至长远规划时,都应该注意到。例如:
首先,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中,美国过度消费的倾向将被扭转。与危机前的2007年相比,现在美国的储蓄率已经从危机前的-1.7%上升到7%,可能达到10%。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下降到3%。这对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和贸易格局产生了长期而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萎缩的情况下,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会更加关注本国市场,中国外需不足不会是短期问题。事实上,前几年中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以减少外需不足的影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非常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2009年出口增速为负,8%以上的增速是靠扩大内需实现的。
第二,全球虚拟经济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泡沫破灭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相对疲软的格局有了一定程度的回调。虽然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低端产品在中国恢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将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中国的。低碳经济会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护主义会导致商品总成本上升。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化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因为全球化会带来总成本的节约。
第四,通过技术革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加大投入,力争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治本之策。
第五,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将受到更多关注,对中国发展的制约将增加。所谓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发展新能源。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在下降,但由于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相应的策略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节能减排方面下更大功夫;维护中国在国际斗争中的合法权益,确立自己在谈判中的话语权。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但我们不能做出超出发展阶段和能力的承诺。
中国已经加入国际经贸体系,国内发展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谋划。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跟踪。(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27日)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