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知识产权

锐公司(ID: shangjiezz)报道称,

作者/郑銮

“当我还是IBM的一名年轻工程师时,有人建议我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做,你必须做最重要的事情。我永远记得。”

这句话出自中国女性、AMD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苏丽莎(lisa su)。

Lisa su从2014开始担任AMD的CEO。在她的任期内,AMD的股价从大约2美元涨到了今天的90美元,5年间涨幅达4500%。

她确实解决了AMD当时面临的很多问题。如今,AMD已经彻底颠覆了个人电脑的CPU市场,在工艺和性能上超越了英特尔,在数据中心(曾经的服务器)处理器的市场上冲击了英特尔。2019苏丽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现在美联社年度CEO薪酬排行榜上的女性。

另一个让英特尔头疼的是它曾经的忠实小弟英伟达。

英伟达刚刚以400亿美元从软银手中收购了英国新产品设计公司ARM,这是芯片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一旦收购完成,意味着英伟达可以直接与英特尔在CPU市场展开竞争,并威胁到英特尔的重要利润来源——数据中心市场。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也是中国人。在电脑硬件爱好者的圈子里,他和苏丽莎被称为“老黄”和“马谡”。

而英特尔的现状并不顺利,研发进展并不顺利,这让它很难跟上老祖宗提出的“摩尔定律”,股价也不再坚挺。

这两个中国人会成为科技巨头英特尔的掘墓人吗?

01

硅谷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65年,英特尔未来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份报告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每隔18-24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量就会翻一番。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内存芯片中,也存在于微处理器中。

如果这个定律长期生效,意味着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每两年就会翻一番。

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它准确预测了未来50年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定律。

那一年,两岁的黄仁勋还和家人住在台北。当时英特尔还没有诞生,距离lisa su的诞生还有四年时间。

这是一部相爱相杀的历史。

1968年,戈登·摩尔、罗伯特·诺伊斯和安迪·格罗夫离开飞兆半导体,创立了英特尔。有媒体评论:英特尔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有竞争力的公司之一。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它从来没有犯过错误。

英特尔几乎完美地遵循了摩尔定律预测的发展轨迹,像航空母舰一样破浪前进。而AMD则扮演了一个屡败屡战的挑战者角色。

几十年来,AMD一直扮演着芯片行业“第二供应商”的角色,有时由英特尔授权,有时由山寨。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英特尔取消了对AMD的技术授权,AMD才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杀光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英特尔在CPU市场上唯一的敌人。

20世纪下半叶,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黄仁勋和苏丽莎跟随他们的家人从中国台湾省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

黄仁勋获得了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电气工程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短暂地为AMD工作过。

从65438年到0985年,黄仁勋加入了LSI Logic。八年时间,从一名普通员工成为总监,负责技术、销售等多个部门,成为复合型人才。

1993,30岁生日前,黄仁勋联合创办了英伟达,主营业务是显示芯片。在英伟达的推动下,显示芯片已经从可有可无的产品跃升为电脑的两大核心处理器。

今年,苏丽莎还没有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在这所美国名校,lisa su学习了8年,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苏丽莎曾先后在TI、IBM R&D部门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工作。她被评价为善于谈判,领导能力强,人际关系丰富,多才多艺。

1995之前,显示芯片主要用于游戏机,因为当时的个人电脑几乎没有游戏功能。微软发布Windows95,电脑的图形时代到来,显卡开始站上芯片行业的“C位”。

黄仁勋敏锐的嗅觉使他决定全力支持微软的D3D API。同时,他还提出了图形芯片领域的“黄定律”,也叫摩尔定律,即图形芯片的性能每6个月翻一番。

显卡以前只是一个负责信号输出的组件,但是随着电脑性能的发展,显卡芯片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1999年,NVIDIA提出了GPU(图形处理器)的概念,并发布了一款全新的产品GeForce256。这款芯片被认为是全球首款消费级3D图形GPU。

黄仁勋的一系列决策让英伟达在显卡市场脱颖而出,他本人也成为了硅谷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2006年,在AMD能够在CPU市场与英特尔正面角力的时候,该公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斥资54亿美元巨资收购了英伟达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ATI,这也让AMD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研发和生产CPU和显卡的厂商。

02

AMD的救星

从长远来看,AMD的收购影响深远,具有长期价值。时至今日,AMD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同时开发CPU和独立显卡的公司。在CPU性能越来越慢的情况下,显卡的计算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浮点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收购的时候,AMD是CPU市场第二,ATI是显卡市场第二。这次收购的完成意味着AMD需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老二买老二,直接和两个老大竞争。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商业操作。

资金链紧张直接影响AMD的R&D能力。在CPU市场,AMD的表现逐渐落后于英特尔。2008年,为了保证公司运营,AMD被迫出售了自己的晶圆厂,使得AMD不再具备晶圆生产能力,成为一家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

在显卡市场,AMD在与英伟达的竞争中也落后了。AMD因为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一度成为“性价比”的代名词。

2014年,AMD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市值从最高的750亿美元跌至不足30亿美元。它还没有从连续换了四任CEO中恢复过来。

雷军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手机品牌能在销量下滑后成功扭转,除了小米。这个大趋势在整个科技领域也是如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AMD存活几年后会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幸运的是,AMD找到了救世主。

2012年,AMD从飞思卡尔聘请了苏丽莎(lisa su),苏丽莎先后在AMD担任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和全球业务总经理,并在2014年6月的重组中成为AMD历史上第一位女性CEO。

虽然外界认为AMD四面楚歌,但lisa su却有不同的看法:AMD虽然经营状况不佳,但拥有高性能计算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拥有定义下一代CPU和GPU的芯片。这是工程师苏丽莎梦寐以求的舞台。

为了扭转亏损,AMD开始为索尼和微软提供游戏机的半定制芯片。这项业务利润率很低,属于英特尔和英伟达鄙视的业务。AMD同时拥有CPU和独立显卡业务,非常适合这种定制芯片。这一举措迅速为AMD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苏丽莎专注于解决AMD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她知道“问题就是机会”。Lisa su为AMD提出了三大战略:打造伟大的产品、深化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简化运营。

Lisa su希望AMD将资源投入到大型且重要的市场,包括数据中心、个人电脑、游戏等。整体市场规模预计高达750亿美元。

有两个措施可以抢占这些重要市场:按时推出新产品和专注于开发高性能芯片。AMD开始实行全新的产品周期,每一年半新一代GPU,新一代CPU。

Lisa su回忆了AMD的两位功勋老兵,曾参与并领导CPU架构设计的Jim Keller和曾在AMD工作12年并长期领导图形芯片设计的华人王,他们分别负责AMD下一代CPU和图形架构的研发。

AMD还成立了专门的业务发展委员会和工程设计领导团队,定期审查AMD的路线图,以确保所有的投资都在正确的方向,并在正确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2065438+2007年2月21日,在三藩市举行的AMD锐龙技术日大会上,lisa su微笑着发布了采用全新架构的锐龙处理器。新的架构让AMD的产品再次具有竞争力,性价比高于Intel的产品。

半年后,AMD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逐渐摆脱亏损,重新盈利。

03

英特尔被围攻了。

苏丽莎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AMD在发布了一款全新的个人电脑CPU之后,又将新架构和新技术辐射到了其他市场,包括lisa su提到的数据中心,以及商用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市场。

走上正轨后,AMD爆发出惊人的潜力。他们选择与台积电合作,押注7纳米工艺,从而迅速超越英特尔。

2019,这是AMD和lisa su的50岁生日。AMD在这一年很得意,发布了全球首款7纳米桌面处理器,显卡也进入了7纳米工艺。让AMD引以为豪的是,其技术集成涵盖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HPC)和下一代游戏机。这成为AMD利润和股价飙升的原因。

在AMD业绩突出的背景下,英特尔已经疲惫不堪。因为研发不佳,英特尔在14 nm的工艺上停滞了五年,直到今年才推出10 nm的产品,但表现依然不佳。

今年7月,英伟达的市值超过英特尔2500亿美元,此后已升至3200多亿美元。不久前,英特尔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给投资者泼了一大盆冷水:营收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7.1%;毛利率同比下降5.7%;净利润同比下降28.6%。

截至12年2月29日,英特尔市值一度跌破2000亿美元大关,在对冲基金的拯救下勉强回升。

尽管现金流充裕,但英特尔似乎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在处理器制造领域,英特尔已经跟不上台积电和三星的步伐,而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CPU则不断被AMD抢夺。

更糟糕的是,英特尔的传统客户,如苹果、微软和亚马逊,已经在开发自己的内部芯片解决方案,由台积电和三星制造。

165438+10月底,苹果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M1芯片。这款处理器在很多场景下的性能已经超过了16英寸MacBook Pro的i9-9980HK,功耗性能也优于Intel的处理器。未来苹果会用自己的处理器取代Macbook全线产品吗?

到目前为止,AMD和NVIDIA是英特尔最大的威胁。在lisa su的带领下,AMD重返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并将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新产品称为“全球最强x86处理器”和“现代数据中心的新标准”。

这个市场是英特尔的摇钱树和增长引擎,占英特尔第二季度收入的52%。AMD基于7纳米工艺的产品明显领先于英特尔。

以黄仁勋为首的英伟达在市值超过英特尔后仍在快速增长,如今已超过3200亿美元,将英特尔远远甩在身后。主要原因是在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应用上,英伟达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英特尔在进入这些场景上动作缓慢。

十年前,英伟达的首席科学家大卫·柯克(David Kirk)说服黄仁勋做出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很冒险的疯狂决定。首先是把只能渲染图形的独立显卡变成通用GPU(gp GPU);另一方面,强烈要求NVIDIA现有的和即将推出的所有GPU都必须支持CUDA程序。

CUDA是NVIDIA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使GPU能够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它让GPU不再单独存在于个人用户的显卡中,只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工作;而是让GPU通用化,把“个人电脑”变成可以进行并行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目前,英伟达基于CUDA开发和积累了大量针对不同领域的算法和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也基本基于CUDA进行GPU并行加速。

如今,英伟达收购ARM,一方面有机会进入英特尔和AMD争夺的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另一方面,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应商,全球90%以上的手机和平板处理器都采用Arm架构。如果这笔交易最终完成,英伟达将成为一家横跨服务器、个人电脑、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科技公司。

恐怕不仅仅是英特尔不想看到这笔交易完成,苹果、三星、高通等ARM的大客户也是如此。

对于英特尔来说,它面临着自52年前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危机。英特尔没有遇到过生死关头。70年代末,以存储为主的英特尔果断砍掉存储业务,进军处理器市场。与微软的合作打破了IBM对个人电脑的垄断,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巨头。

如今的英特尔,又一次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但传奇CEO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已经离开英特尔20年了。

这一次,谁能带领英特尔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