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静虚”与“动直”

第一个讲宇宙起源的新儒家是道州(今湖南)人周敦颐(1017 ~ 1073)。很久以前,一些道士画了许多神秘的图画来描述密道,他们相信得到密道的人可以成仙。据说周敦颐得到了这样一幅图,但他没有成仙,而是对它进行了修改和重新解读,成为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实际上,他学习和发展了《易传》中的思想,然后用道家的图画表达出来。他画的图叫“太极图”,他的解释叫“太极图说”。

儒家的终极目标是教人成为圣人,但如何成为圣人呢?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静”就是“无欲”的状态。“无欲”类似于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心”。他故意用“无欲”二字,是为了抛开道家和佛家的出世本性。

理学的“欲”字,往往是指私欲或自私。因为人性本善,那么人的内心就没有私欲,也就是周敦颐所说的“静而空”的一种状态。没有欲望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立刻客观地照出面前的任何物体。在行动上,它意味着“直线运动”。比如凭直觉毫不犹豫地去救人,如果在救人之前停下来想一想,那就是被“私心”驱使,从而失去了固有的静虚状态和后续的动直状态。

所以,在周敦颐看来,成圣之道就是要像禅僧一样:生而自然,行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