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业十二五规划意味着什么?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了《酒类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促进酒类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较2010年增长100%;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85%。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两个销售收入超过6543.8+0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每个主产区培育一至两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饮酒习惯的逐步改变,我国葡萄酒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葡萄酒消费量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中增长较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发展迅速,呈现出经济效益和产品产量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2010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到1089千升,工业总产值309.5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葡萄酒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11—2015)》,引导葡萄酒行业提升产业水平,保障质量安全,实现“十二五”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发展

(1)主要成就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2010年,中国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家。葡萄酒产量达到65438±0089千升,销售收入325亿元,利税6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5438±050.7%、265438±07.6%、65438±059.8%,年均分别增长25.8%、33.5%和27.0%。排名前30位的葡萄酒行业企业产量占葡萄酒总产量的43.4%。

2.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渤海湾、西北、东北、云南、黄河故道等多个特色葡萄酒产区。由于土壤、气候、地貌的不同特点,逐渐形成了各种酿酒葡萄品种、种植方式和葡萄酒产品。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整体仍保持东部产区为主、西部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东部产区的葡萄酒产量仍占较大比重,而西部产区的葡萄酒产业处于成长期,但已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山东省以37.5万千升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产区中,甘肃、宁夏、新疆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比重分别从2005年的0.99%、0.99%和1.38%上升到2065、438+00年的1.54%、2.065、438+0%和3.07%,三省产量均有所提升。

3.原料保障能力提升,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加工的第一车间这一理念已被业内广泛认同。2010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长城、张裕等行业骨干企业更加注重原料保障,普遍加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应用和酿酒葡萄品种改良。

《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037-2006)修订发布,规范了葡萄酒的技术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包装、运输和贮存,并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的提高。

4.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品牌建设成果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其中白酒比重逐年上升,甜型、半甜型和汽酒比重下降。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开始出现特色酒产品,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

葡萄酒生产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白洋河、五女山、莫高、朱鹏、滇红、御马、华东、新田、长白山、华夏五千年等葡萄酒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酒业依托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产学研联盟,攻关技术,提高了葡萄酒生产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水平。同时,在酿酒葡萄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

企业普遍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在酿酒葡萄皮渣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企业利用酿酒葡萄皮渣提取酒精、单宁等副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1.产区发展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酿酒葡萄品种缺乏特色和优势。葡萄酒产品仍以干红葡萄酒为主,干白葡萄酒比例较低,尤其是其他类型的葡萄酒。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不足,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紧密。大部分地区对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缺乏深入分析、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对本地区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及其自身规律与合理产品结构关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2.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的第一个车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量快速增长,但原料质量和保障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有稳定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企业少,企业可控原料比例低。赤霞珠等品种仍是主要品种,导致产品相对单一。“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加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实施酿酒葡萄育苗、栽培模式、农药使用、产量控制全过程。

3.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装备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技投入占葡萄酒生产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酿酒微生物研发和产业化进展缓慢;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技术、葡萄酒质量控制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有待加强;一些大型葡萄酒生产和加工的关键设备仍然需要进口。同时,部分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加工能力持续扩大。但种植、酿造、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葡萄酒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时间短,自律意识不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滞后,葡萄酒产品分级制度没有全面推广,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缺乏规范性。一些酒庄,冰酒等。名不副实,消费市场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给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5.酒文化发展缓慢。

中国的酒业虽然发展很快,但酒文化建设相对缓慢,知名度较低。葡萄酒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和跟风消费的现象。科学的消费观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发展机会

1.消费者需求持续增长。

2010年,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约为7升,其中美国为45升,阿根廷为38升,而中国人均消费量不到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酒文化和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低度酒在葡萄酒消费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为行业发展提供空间。

2.科技的支撑作用显现。

近年来,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受到高度重视,行业技术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葡萄酒专业,并积极建立产学研联盟。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大降低了葡萄酒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一步提高了葡萄酒的质量。

3.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

葡萄酒生产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延伸产业链,促进葡萄酒产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利用独特的生态、地理、文化优势,加快发展葡萄采摘、品酒、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同时带动葡萄籽油等相关产品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面对挑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中国葡萄酒行业在管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工业基础需要加强。

中国酒业作为新兴产业,产品总量小,人口覆盖面小,产业基础薄弱。与国际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酿酒葡萄品种选择、种植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我国东部传统葡萄酒产区相对成熟,但酿酒葡萄的品种和栽培方式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西部产区起步较晚,技术和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受交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2.收紧质量和安全约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葡萄酒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于种植、酿造、储存、灌装的全过程。“十一五”期间,行业内原料基地稳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葡萄酒质量安全隐患仍然较多。“十二五”期间推进原料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生产操作、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行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加了。

“十一五”期间,国际资本利用其资金、技术和产品优势,迅速进入中国葡萄酒市场。同时,随着葡萄酒进口关税的降低,葡萄酒进口量逐年增加,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比重逐年上升,对中国的葡萄酒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中国的葡萄酒行业还面临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保护环境;规范行业投资行为,实施品牌战略,提质增效,保障消费需求;科学规划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责任的作用,逐步改变葡萄酒行业多年形成的种产分离模式,结合产区或基地自然条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

2.科技支撑,转型升级

支持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深入研究产业特点和个性,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规范生产,确保安全。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加强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5.创建品牌,公平竞争

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规范、透明、和谐的市场环境。

6.发展文化和科学消费

弘扬中国传统酒文化,吸收外国酒文化精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酒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理性、健康、科学消费。

(3)发展目标

1.工业规模稳步增长。

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达到220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增长85%,年均增长13%;利税6543.8+02亿元,增长88%,年均增长654.38+03%。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支持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提高自主品牌比重;鼓励东部地区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形成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中国西部葡萄酒产量占比将提升至20%。重点企业普遍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种植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稳定可控的原料保障能力达到50%以上。

3.产品品种更加丰富

高中档酒和餐酒同步发展,扩大优质低价餐酒的比重;甜型、半甜型、半干型、起泡酒等酒类产品占比大幅提升;优质冰酒、低度酒等特色酒产品比重逐渐上升。

4.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葡萄酒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测体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酒类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实行分类管理。优良率达80%以上,其中优品率达30%以上。所有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都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

5.竞争力大幅提升。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两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各主产区培育1-2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拥有R&D中心的企业占葡萄酒行业企业总数的3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全行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提高。

6.人才队伍显著壮大。

葡萄酒行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1000人,其中酿酒师400人,品酒师600人,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原料保障能力建设

支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鼓励酿酒葡萄产区根据本地区特点引进和选育适合本地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建立适宜的栽培方式,制定酿酒葡萄种植规范,推进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葡萄酒生产企业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保障葡萄酒生产企业原料供应。

1栏:葡萄酒原料支持能力建设项目

1.加强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和砧木选择。大力推进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筛选适合本地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酿酒葡萄和葡萄酒;按照“适地适种、适种适管”的原则,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农药使用;在主产区建立一批酿酒葡萄砧木栽培基地,筛选适合本地区的砧木品种,推广嫁接育苗种植。

2.建立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开展酿酒葡萄区划管理,支持企业在优良产区建立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主产区主要区域建立高标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保证酿酒葡萄原料的质量和供应。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发挥东部地区品牌和资金优势,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较好的自然条件,开发非基本农田种植酿酒葡萄,积极推进中西部葡萄酒产区种植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企业区域布局。

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合理开发干红白酒产品,开发推广半干、半甜、甜、汽酒,积极发展冰酒、低度酒等特色酒,促进高中档酒和餐酒同步发展,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加强葡萄酒产业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葡萄酒生产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酿酒高级技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开展酿酒葡萄品种区域研究,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酿酒酵母,攻克一批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质量安全。推广葡萄酒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专栏2:酒业科技创新工程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葡萄酒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培养葡萄酒行业科技人才。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先进的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技术,适用于本地区酿酒酵母等菌种选育和葡萄酒质量等级标准研究,为我国葡萄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关键设备自主化。开展葡萄酒行业所需的压榨、杀菌、过滤、无菌灌装设备和机械化酿酒葡萄种植设备等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葡萄酒行业关键设备的自主水平。

3.提高资源利用率。按照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建设葡萄酒产业集群,引导现有葡萄酒生产转型升级,提高葡萄皮渣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主产区建立葡萄酒固体排放物综合利用企业。

4.节能减排。研发葡萄酒生产用水循环减排技术、洗涤用水流量控制技术。

(四)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完善酒类标准体系,加强企业检验(监管)能力建设,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发布实施酒业准入条件,明确企业在产业布局、原料保障、生产规范、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制定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葡萄酒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支持主产区建立葡萄酒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示范中心;鼓励企业执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组织的要求》( GB/T22000)、《葡萄酒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GB/T23543)和《食品工业企业建立和实施信用管理体系的一般要求》( QB/T4111)

方框3:质量和安全保证能力建设项目

1.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保障葡萄酒质量安全为核心的追溯体系,实现从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追溯。

2 .酒类企业检验(监管)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原料检验、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检验等设备配置,支持主要葡萄酒产区建立服务企业的葡萄酒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示范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检验和人员培训服务。

3.完善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葡萄酒质量标准,规范葡萄酒产地、年份、品种管理,研究制定冰酒等特种葡萄酒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

4.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加强原辅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广告宣传、产品追溯和召回等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产品安全长效机制。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优势葡萄酒产区品牌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特色鲜明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重视葡萄酒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民族品牌。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注重酒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有机结合,倡导合理、健康、科学的消费,逐步树立中国酒业的整体形象。

专栏4:品牌文化建设项目

1.引导和加强品牌建设。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企业特点,制定本地区的葡萄酒品牌建设计划,细化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明确区域葡萄酒品牌定位,加快优势品牌的建立和推广,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组合、并购等方式实施行业整合,在产业链各环节实施以产品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建立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物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

3.酒文化建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历史、民族、饮食等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酒文化。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力度,鼓励企业参加国际葡萄酒展览会,展示中国葡萄酒产业形象。

动词 (verb的缩写)保护

(一)注重政策引导和协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金融、土地、环保、农业、商务、金融、工商、质检等相关政策。,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关政策的衔接,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环境。种植、生产、流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引导产业协调发展。鼓励酿酒葡萄主产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型葡萄酒企业根据本规划制定区域葡萄酒产业或企业发展实施方案。

(二)加强对葡萄酒行业的管理

实施葡萄酒行业准入管理制度,防止葡萄酒生产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新建、扩建的酒类生产加工企业(项目)实行准入管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项目)不得投产(开工)。检查现有酒类企业(项目)的准入条件,指导督促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要求限期落实整改。

加强葡萄酒行业的信息统计。相关行业组织对酒类行业生产加工运行情况进行统计管理,定期总结分析酒类行业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发布酒类行业相关信息,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和葡萄酒产业科技创新,保障原料供应,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应在技术改造、提高检测能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关键设备自主化、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继续推动优势强势品牌酒生产企业从金融、

金融等政策给予支持,积极落实兼并重组政策,在流动性、债务核销、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酒类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开展生产区域管理。

启动葡萄酒产区的分区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进葡萄酒产区认定,系统科学地划分我国葡萄酒产区。鼓励有条件的葡萄酒产区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葡萄酒产区运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保持特色品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酒类产品分类管理;管理酿酒葡萄品种,筛选适合不同主产区种植的酿酒葡萄砧木品种,推进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

(五)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酒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组织企业参与诚信评价活动,做好诚信宣传,严格行业自律;积极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信用企业倾斜。在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审批、技术改造、融资授信、社会公示等环节,参考企业诚信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对符合条件的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考虑。

(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加强对葡萄酒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的研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发展、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及时反映行业的情况、问题和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规范行为,帮助推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葡萄酒科学普及力度,普及葡萄酒文化,促进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不及物动词规划和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农业部负责本规划的统一协调、组织实施,推动形成部门、地方、行业组织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地工业、信息化、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规划,按照职责分工和本地实际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相关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共同推动本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