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国的实际国情是怎样的?
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对我国国情的总体和根本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要从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言之,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中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任务和政策;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综上所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但是,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不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我国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突出问题。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掩盖下的经济质量问题,正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
二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6年的3.28: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十五”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东部地区占55.4%,东北地区占8.7%,中部地区占18.8%,西部地区占17.1%。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突飞猛进,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但仍有扩大的趋势。
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不发达。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2%、49%和39%,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已达60%-70%。总的来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低的不平衡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科技、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中国仍然以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还不发达。
五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压力加大。世界银行指出,中国正处于环境危机之中,近年来,中国每年有8%-12%的产量因环境危机而损失。
第六,国内经济发展与扩大对外开放不平衡,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外贸依存度现已接近80%。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也在增加。
第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合理,消费需求不足。研究表明,当期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8%。然而,投资与消费的不协调长期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从2006年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比2005年加快0.8个百分点,但仍比投资增速低约10个百分点。
第八,技术创新能力低,缺乏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技术进步机制,R & amp;d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我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而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科技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2%。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