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是国产车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下,中国汽车需求剧增,国内汽车产量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渐加剧。作为国内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一汽终于得到上级指示,重新规划汽车生产。时任一汽董事长的耿赵洁明白,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中高端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端汽车技术,通过组装和生产消化吸收,然后复兴民族品牌。
基于这一想法,耿开始接触和考察一些外国汽车制造商,并最终决定引进克莱斯勒发动机。1987引进克莱斯勒488发动机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约。
有了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一汽应该是引进了克莱斯勒车型的生产技术,在生产克莱斯勒车型的同时,同时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设计新的红旗车型。事实上,一汽做到了。1987年5月,图纸上画了一辆基于道奇600的改进版红旗车。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大众集团也收到消息,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生产高端汽车。独具慧眼的大众董事长哈恩博士意识到这是奥迪进入中国的绝佳机会。1987年9月,奥迪的两位高级代表来到长春,试图与一汽合作。当他们回国向哈恩汇报时,哈恩印象深刻。同年5438年6月+10月,哈恩博士在法兰克福车展结束后直接动身前往长春。
哈恩博士当时对长春的印象是荒凉,但也为这里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所振奋,双方很快就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在了解了一汽购买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后,哈恩确认该发动机源于奥迪技术,完全可以适应奥迪100轿车。
打消顾虑后,耿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是当时正在美国与克莱斯勒公司谈判的一汽总经济师卢富源。此时,吕福源正在与克莱斯勒谈判。对方认为中国购买克莱斯勒发动机后,必须再买一条道奇600的生产线,然后坐地起价654.38美元+0760万的技术转让费。接到电话后,卢富源终止了谈判,只留下仍不了解情况的美国人。
一个月后,一辆搭载克莱斯勒2.2升发动机的奥迪100出现在德国沃尔夫斯堡。这让时任一汽总工程师的甘霖大吃一惊。经测试,该车平均时速为150-160公里,最高时速为205公里。各种表现都很好。德国人的效率和诚意得到了中方人员的肯定。
此时,一汽代表团成员已经倾向于与奥迪合作生产奥迪100。根据林的记载,中国技术专家的理由是:
第一,奥迪100在产品方面优于道奇600。其中,奥迪100的车身设计领先道奇600一代;奥迪100的外部尺寸和内部空间都比道奇600大,乘坐舒适。奥迪100在全球频频获奖,知名度高于道奇600。
第二,大众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真诚的合作。
第三,奥迪100和200可以作为系列产品生产,奥迪100是中高档车,可以作为政府官员的公务用车;奥迪200是一款高档车,可以作为中央领导用车。
此时,克莱斯勒仍然坚持对道奇生产线收取高额转让费。中国人走了,经过高层最终决定,一汽项目将与德国大众合作。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意识到,他们要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不得不感叹:我们来晚了。
双方确认合作后,密集商定了详细的合作方案。双方约定,一汽生产3万辆奥迪100车型作为前期“试点项目”。如果双方在1991继续签订15万辆高尔夫车的长期项目,奥迪可以免除奥迪100车型19万马克的技术转让费。一汽以100万德国马克从美国威斯特摩兰大众工厂购买设备,用于生产奥迪100。
在耿看来,这是一笔好交易。这相当于一汽只花了10万马克引进了3万辆奥迪100车型,同时完成了一条产能为15万的生产线。最让耿感动的是为红旗轿车的复兴培养人才、引进技术。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也需要完成奥迪品牌的伟大复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皮赫的推动下,奥迪在技术上发展迅速,在各种车展和比赛中涌现出一系列新产品。短短几年,饱经风霜的奥迪品牌终于再次与奔驰、宝马同台竞技。
进口到中国的奥迪100车型体现了奥迪的全部科技成果。流线型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为0.3的量产车,结构全部采用轻量化材料。在1983被评为“世界汽车”,并获得一系列世界大奖。1984年,奥迪100获得“全球年度最佳汽车”称号。奥迪现在最需要的是用拳头产品冲击国际市场,扩大奥迪100的产销。在中国,奥迪找到了机会。
随着一汽与大众正式签约,在哈恩博士的策划下,大众与中国的市场越来越近。哈恩博士的长期战略眼光瞄准了未来的中国市场。他知道,改革开放的中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将会是下一个巴西和南非,也是大众汽车扎根的地方。
傲慢的美国人与谦逊的德国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美国人错过了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机会,而德国人则获得了一汽的信任,不仅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到中国市场,也为大众集团未来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德之间的这一良好开端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