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形势与国际政策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工作组、东盟与中日韩能源合作(10+3)、国际能源论坛、世界能源大会和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关系的正式成员,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并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许多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加强了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环保、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在能源政策、信息和数据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不仅承担了广泛的国际义务,而且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积极完善对外开放的法律和政策,先后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公平开放的环境。2002年制定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条例》,2004年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采矿、生产、供应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等能源及相关领域。
——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在油气资源领域,中国实行基于产品分成合同的对外合作模式。2001年,中国颁布了修订后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的外商的合法权益。鼓励外商参与石油天然气风险勘探、低渗透油气藏(田)、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等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建设和经营输油(气)管道、输油(气)站和专用码头。
——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非常规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2000年,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开放非油气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允许外商以独资或与中方合作的形式在中国进行风险勘探。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开采和回收* * *、伴生矿产、利用尾矿和开采矿产资源,可享受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油气资源的管理和服务。
-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和经营电站和其他能源设施。中国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电力和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鼓励投资建设和运营单机容量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厂、洁净煤燃烧发电、热电联产、以发电为主的水电、国控核电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鼓励外商投资规模及能力以上火电、水电、核电和火电脱硫技术及设备制造。鼓励投资建设和运营煤炭管道运输设施。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中国政府信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能源管理方面,清理了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一致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透明度要求,放宽了公开地质数据的范围,并将进一步加强能源政策的发布,完善能源数据统计制度,及时发布能源统计数据,确保能源政策、统计和信息的公开透明。
——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中国吸引外资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实现了从投资化石能源资源向可再生能源、从注重勘探开发向更多发展服务贸易、从主要依靠国外贷款和外国直接投资向直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转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中国将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国际能源市场优势互补,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开展能源进出口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逐步改变原油现货贸易比重过大的现状,鼓励与国外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促进贸易渠道多元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原则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境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合作。
能源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都有权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没有国际合作,大多数国家不可能获得能源安全。实现世界经济稳定有序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大幅波动,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加强对话与合作加以解决。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开发利用中的互利合作。为了实现世界能源安全,我们必须加强能源出口国和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能源政策磋商和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的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以增加供应,实现能源供应的全球化和多样化,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的能源需求得到满足。
——形成先进技术研发促进体系。节约能源,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是实现全球能源安全的长远之计。国际社会应大力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能源的综合利用,支持和推动各国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倡导洁净煤技术等化石燃料高效利用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术合作,探索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国际社会应妥善处理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先进技术推广等问题,使世界各国都能从中受益,共享人类进步的成果。
——维护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是实现全球能源安全的前提。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维护能源生产和运输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国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避免地缘政治争端干扰全球能源供应。各国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不应将能源问题政治化,避免随意诉诸武力,甚至引发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