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语言有用吗?

是否有用,如果从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有几个原因,列举如下:

易语言是一种自主开发的、适合国情的、便于不同层次和职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中文编程语言。

1,编译器选择空间:Yi语言是一套从编码到集成环境都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是其他编程语言无法想象的。其他大部分语言,比如BASIC,Pascal,Go,C,Lua,Javascript等。,对编码没有知识产权(Java语言不清楚),几乎全部免费开放。

所以你可以找到同一种语言无数不同版本的编译器;以C语言为例,来自免费的Watcom C编译器,GNU C。

带电Visual Studio的编译器。

编译器,不同版本编译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自由竞争;今天你觉得GCC代码生成效率太低,明天你可以改用WATCOM C。

编译器,后天你口袋里的闲钱多了。如果想玩可视化或者开发Windows应用,转身就可以切换到可视化。

工作室,...(下面省略不计其数的C编译器)

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编译器的应用生态就会好,用户就有机会用上更多便宜、快捷、易用的编译器,而不是只挂在一棵树上。

2、资质认证:一个求职者被企业录用,企业看中他的是能力。但是目前能证明能力的只有文凭和证书:比如三级数据库证书,二级C编程语言证书,好像还有研究生编程等级证书之类的。但是易语言的证书在哪里,应该在哪里考?需要花钱去公证处证明自己具备某企业要求的易语言编程能力吗?

3.应用:其实还是一个生态问题(可以看作是现有开发者的丰富程度和按研究方向分类的代码的问题)。其他语言起步早,应用广,有很多连接程序的方式,有很多现成的程序代码可以提供参考,甚至有各种专业领域和网络社区都享有的代码资源,比如BSD协议,GPL协议,Mozilla协议。现在只要你会找,会搜索,会编码,你专业的编程问题基本不是问题。而是彝语...这个比较不容易发现。(不信去各种开源社区看看,玩易语言的人不多。)

另外,需要代码能力的企业很多,工程师可能早就在维护代码库了,易语言出现的太晚了;在现代软件工程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代码工作量无限膨胀的时代,如果改弦易辙,代码太多,事情太难,成本投入无法预计。(可以看看有没有使用易语言的知名或知名企业,或者有没有认识使用易语言的客户)

4.知识产权贸易: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贸易全球化的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一揽子协议。有句话叫“引进来,走出去”,是什么?是为了吸引投资、人才和技术。2000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对技术需求旺盛的时期。说白了,那时候很多代码、集成电路、机床都是外国制造的,用的语言当然也是外国的。当然没有用彝语。如果不学习这些语言,又如何运用和消化外来知识,又如何转化别人的知识为我所用,最终实现“走出去”?

2000年,彝语在中国发布了最早的版本,这也是彝语影响力有限的原因。

5.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是中国高技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从“863计划”(早在2000年)开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要的就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计算能力和相关软硬件技术,服务于国防和科研,最终改善民生,服务于人民。(国防科技大学出版了很多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书籍。)从科研的发展史来看,目的是普及中文编程的易语言,并不是人才培养和科教兴国的重点。在技术发展领域,完全没有必要搞“大炼钢”式的全民行动。相反,只要能集中力量,做有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事情。(就像过去在电脑上算出来的导弹弹道,用什么编程语言都无所谓,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可以,文风大家都懂也无所谓,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能达到目的,国家能达到目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只要你不需要从事计算机技术行业,不关心先进前沿的技术,不写复杂的程序,愿意花钱买易语言,或者愿意冒获取盗版软件的风险,学易语言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