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伏牛乐乐吗?
牛的概念和残奥会的结合让评审团的专家和创意人员兴奋不已。更完美地展示这种契合是专家们接下来的工作。八月,一头可爱的小牛诞生了,它的名字叫“牛辅·乐乐”。
2006年6月30日,BOCOG第68次执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基于奶牛的设计。这个形象的创造和修改也一直在继续。残奥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和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一样,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何表现中国特色与现代性的融合,成为创作初期讨论的焦点。为突出中国特色,原设计方案吸收了剪纸、年画、版画、木刻等民间艺术形式,但设计出的小牛更具民族性而非国际性。
把原本死板的设计变得活泼可爱,赋予精神内涵,并不容易。在具体的修改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解决——小腿的眼睛是长还是短,小腿的鼻孔怎么转,有没有下巴?这些细节关系到小牛的设计是否简洁有代表性,是否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创造性修改的过程,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靳尚谊、常莎娜、韩美林等知名艺术家对创意修改贡献了宝贵意见:缩小鼻孔,体现美学;尾端设计成球型,突出可爱;调节眼睛的高光点,体现眼睛的决心和自信...
综合多方意见,吴冠英调整设计思路,决定采用中国民间年画和版画,结合现代动漫造型特点,将传统民族风格、大众口味和时代气息完美结合。版画线条和年画的巧妙运用,与残奥会会徽的色系相呼应,使小腿整体造型明快含蓄;过渡色的运用加深了视觉层次感,卡通元素的融入也增加了小腿的现代感。
在小腿的形象设计上,头上的“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在吴冠英厚厚的手稿相册中,侧面的、正面的、跳跃的、奔跑的、快乐的、憨厚的、顽皮的...旁边的空白处密密麻麻标着修改意见。指着小牛额头上的“漩涡”,吴冠英兴致勃勃地说,这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旋儿”是中国民间动物绘画的共同特征,是版画风格的表现形式之一。带着“萱儿”的小牛,真的增加了几分机灵和俏皮。
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版画和年画的技巧。头上的“漩涡”既体现了中国的风格,又让小家伙“充满活力”,灵动可爱。这个“旋转”还有另一层意思。它长得像蒲公英,在恶劣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使它成为无数文学作品中残疾人的象征。
小牛简洁明快的设计方案也给他带来了其他好处,那就是适合绒毛、塑料等各种材质的开发,适合体育造型和残奥会纪念品的结合。吉祥物纪念品可以用单一材质制作,也可以结合形象特点用不同材质制作。至此,这个小家伙已经具备了人们喜欢的特质,准备走进千家万户。
有了完美的形象,当然要有响亮的名字。然而小家伙却以其漂亮的外表犯了“牛脾气”,给它取名字真的是费了好大的劲。邀请了多位艺术家和残疾人代表来听他们的意见,中国童话大王郑和广告界精英也提出了建议。首先大家都觉得小腿要用叠字命名,因为“福娃”的名字就是叠字,残奥会也用叠字,这样可以更亲民,也更容易被小朋友和各方接受。其次,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叠,前面不加定语,名字会太多,尤其是一些儿童食品、饮料、玩具的品牌名。大家一致认为,重叠前用定语,就像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名字“福娃贝贝”,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查重率,而且容易上口。于是,出现了“牛辅乐乐”、“湘牛乐乐”、“牛大羌羌”等寓意吉祥的名字。
经过对大量候选中英文名称的读音和含义的仔细推敲,“福牛乐乐”及其汉语拼音“牛辅乐乐”被选为北京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的中英文名称。这个名称不仅在查重率上符合标准,而且在与福娃的关联上更容易体现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由同一个组委会举办,符合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