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单兵装备有多强?
日军的一般装备是:
三八步枪:由于其枪机上明显的防尘罩被国人称为“三八大盖”,在技术上落后98k,即没有跟上大国枪管缩短的趋势。一方面可能跟日军的刺的想法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日军的精确射击的想法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日军本身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摩托化。
大正十一年轻机枪:因为枪托和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看起来怪怪的。中国称之为“歪棍”,是日本军方和设计者不切实际、不计后果行动的典范。军方提出,用步枪弹匣方便地补给弹药是不现实的,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为了实现弹匣供弹的功能,设计人员研制了一种重量极重、性能不可靠、人机效率差的供弹装置。被美军称为只适合在靶场射击的枪。
南十四年手枪:中国称之为“龟盒”,是史上最烂的手枪之一,人机效率极差。由于反人类的细节设计,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断针、弹匣脱落、装填复杂、功率小到连普通门板都无法穿透。有人曾经盖了一床被子挡住乌龟盒子里的子弹。中国军迷嘲讽为“用了一把他很难自杀的手枪”。
榴弹发射器:日本在设计和使用上比其他国家更先进,主要体现在基础兵装备广泛,射程远,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操作时精度可以接受,使用起来比枪榴弹更方便。抗日战争中,国军没有射程介于手榴弹和轻型迫击炮之间的水面杀伤武器,无法与榴弹发射器抗衡,损失巨大。
榴弹:日货性能和其他国家差不多,用空弹发射,和榴弹发射器原理差不多。
九五军士刀:它只是看起来像传统的日本山城,但它实际上是机械加工的工厂产品。它装备了大量的基层士官,被日军官兵贬为“铁棒”。相比传统手工剑,包钢渗碳等传统工艺完全没有。但因为钢材质量有保证,肯定比中国民间菜刀工匠做的大刀队刀好。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事实上,日本的单兵武器比中国军队更有限,甚至在排级上,国民党中央军也不弱于日军。
中国军队的真正劣势:
硬件方面的劣势:师一级、兵团一级、集团军一级的配套火力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据老兵回忆,中国军队构筑工事没几天,几分钟就会被重炮摧毁。修建的轻机枪和重机枪掩体,只要开几枪就会被日军支援武器摧毁。所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真的只能是血肉铸成的长城,但血肉终究不是长城。中国的重型武器自己生产不出来。抗战初期,几次消耗战就把从国外砸过来的基础抹平了,而日本是工业国,所有的重武器都是自己生产的。虽然性能可能比不上中国进口的,但比日本的好,日本所有武器都有自主知识产权,实力日新月异。所以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战绩很差。
软件方面的劣势:中国的军队,哪怕是一个地方杂牌军,在抵御外来屈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这并不能弥补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中国军队的训练、经验、人员素质、精神面貌、主观能动性、后勤补给都不如日军。
在射击训练上,日军花大价钱,给中国和东北的几个精锐日军师团喂了很多子弹,作为神枪手。中国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实弹训练,所以只允许近距离射击敌人,以弥补枪法的不足。
在暗杀训练中,日本经历了日俄战争,被战斗民族的凶猛战斗力深深震撼,所以在肉搏战上下了功夫。日军不仅单兵刺杀能力强,而且有团队协作训练,即使互不相识的士兵也能默契地组成战斗团队,而日军只看重单兵武功,各自为战,日常营养差,体能普遍低下。老兵们回忆说,中国的军队往往要付出四五条命才能换来一个小鬼子的命。
在人员素质上,日本普及了基础教育,征召的士兵普遍理解能力强,学习战斗技能和武器操作快,受军国主义之苦少,战斗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最大。中国绝大多数军人都是农民,很多都是最后一刻才招的,缺乏军事教育,执行力差。具体来说,中国大部分未经训练的部队只能集中打阵地战,缺乏运动战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士兵一旦离队,马上就成了一盘散沙,而日军的战斗意志则可以支持日本士兵重新集结成小分队,坚持战斗。当然,在调动士兵主观能动性方面,中国* * *产党的抗日武装也可以很完善,甚至强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