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15经济发展
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促进老年家政健康消费,扩大信息消费,促进旅游休闲消费,推广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度,发展物流快递,让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繁荣起来。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和召回制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扩大消费,需要溪流汇成河流,让亿万人的消费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确保完成“十二五”重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主要是: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工程、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工程、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和油气矿产资源保护工程、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工程。
资本要保持在8000亿以上,新投产里程要在8000公里以上。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电子收费联网,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锋。已开工的57项重大水利工程要加快建设,今年还要开工27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重点是中西部地区,使得巨大的内需得到了更多的释放。
加快农业现代化。坚持把“三农”放在第一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推进土地整理,新增深松土地2亿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开展粮食作物改饲料作物试点。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农民。重点加强水、路建设,今年解决60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全面完成西部偏远山区改桥任务。争取让最后20万没有电的人用上电。加强以垃圾、污水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势头。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难,今年也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多万。
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在改革中,要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不降低,保障农民利益。深化供销社、农垦、种业和国有林场改革,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加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和管理。财政再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6543.8亿人的三个问题,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加大城乡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力度。今年新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0万套,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万户,农村房屋抗震改造整体推进。住房保障将逐步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重,将部分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向生活特别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援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实施政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市化的难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籍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生活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工本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的联动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化、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金融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提高设市标准,实施特大镇扩权扩能试点,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强地级市、县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和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共交通和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工程,实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和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启动黄金水道、沿江港口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综合立体走廊,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我国是海洋大国,要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洋争端,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目标迈进。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主导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努力抓住机遇,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为新兴产业设立了400亿元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需要整合和筹集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
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落实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和带薪休假,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生产性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大宗农产品批发、仓储、冷链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职务发明法律制度,让创新人才共享成果收益。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的政策,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R&D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引领作用。中小企业潜力巨大,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上马,让他们搭车,让“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提高创新效率在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调动亿万人的聪明才智,必将迎来一波创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