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竞争:珍惜和留住人才(2)
4中国因人才流失遭受巨大损失
关于国内尖子生的流向,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学生去外企;
三流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大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大毕业生出国30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5.4%。国内很多名牌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8]。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也在增加。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不理想,但在接触理想单位时却卡在了原单位,无法办理调动手续,最后不得不以技术移民的方式离开。
197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国的不到65438+万人,还有20多万顶尖人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国。通过各种渠道移民的人可能更多,能回国的技术移民就更少了。
王选院士访美后说。美国硅谷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人们都说硅谷的公司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中国人约占美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是技术部门的骨干。硅谷新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华人比例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很多技术骨干毕业于北大、清华。在北大、清华的校办企业工作的年轻人感受最深。他们和去硅谷的同学昨天还是校友,今天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着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
大量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外企的直接后果是我国中青年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自己的培养能力非常有限,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不足,承受不了被掠夺和大量流失的负担!
北航校长沈世团院士指出:这个问题?如果整个国家对此不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很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天赋?预警系统?是时候向全中国发出严重的紧急警报了!?
知识经济使人才成为最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财富》的作者Meyer (zhiliangguanli.com)断言,优秀的人才将很快像股票一样公开上市,一批匡将?包装?之后会被炒到天价。所有负责任的领导都应该珍惜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事业?、?情感?、?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是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佳对策。
5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5.1努力为顶尖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全球人才争夺战轰轰烈烈,我们无法避免这种残酷的竞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处于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构筑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限制人才流失来遏制我们的人才流失。我们要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努力为顶尖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那些在国内或国企工作的顶尖人才也能得到和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人一样优厚的待遇。这是吸引和保护人才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让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先富起来。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而中科院呢?百人计划?我国用人分配制度的实施开了先河,突破了传统的人才价值观。最近报纸和网络?专项广告战?一个接一个,好不热闹,为贤者付出很多钱?它已经成为时尚。很多高校贷款?长江计划?近年来,一批外国学者应聘上岗,不少中国学者开始回流,改善了中国高层次人才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这些吸引人才的计划大多是几百上千的,和美国的几万几十万的计划是没有可比性的。还有过分强调?优先就业,而不是过度?许多博览群书的人都因叹息而气馁。
5.2调动企业抢夺人才的积极性
在中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本都是政府行为,企业界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政府当然要率先垂范,让刺刀见红,在战场上厮杀,也要靠企业。
美国的人才引进主要靠企业的参与。而且引进的高科技人才80%以上在企业工作。政府可以给你发绿卡,但不能责成企业雇佣你,更不能强迫企业给你高待遇。高薪招聘人才是企业家的事。比如1999,1,微软在北京成立?中国研究院?一次挖走我国几十个顶尖人才,是一种企业行为。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带领我们民族工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正如清华大学余寿文副校长所说,我们需要大量能够获得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能够成功运用现有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难道我的国籍就能抵御新的西方国家吗?炮舰政策?,支撑着我们民族工业的脊梁。
令人振奋的是,不少企业开始行动起来,有的企业在媒体上打出广告,以几十万、几十万元的年薪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办世界一流大学,要给著名教授世界一流的工资;要成为能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公司,就要让著名企业家和顶尖工程技术人员拿到世界一流的工资。这是与国际社会的真正融合。
5.3消除壁垒,让人才自由流动。
据调查,我国科技人员只有50%左右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单位甚至不到30%。很多人长期卡在文件袋里,困在?想做又舍不得停,又不能走?无奈的情况。面对人才流失的压力,一些单位的领导考虑的不是如何理顺人心,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环境和条件,而是想尽办法制定。管,卡,压?措施或方法。其实今天管,卡,压?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且不说私企外企用人根本不需要档案,很多国企事业单位都开始采用急需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不把档案放在原订单上?重新备案,连续计算工龄?的解决方法。在全球人力资本市场逐渐形成的新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彻底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撤回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制?让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增值,选择自己的岗位安家落户,轻松施展聪明才智,是避免人才流失国外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