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展较好的行业是什么,如何选择专业?

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组是重头戏。

中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将通过改革和重组发生重大变化。将原有的6000多家企业逐步减少到4000家以下,加上新增的13000多家批发企业,改善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无论是生产集中度还是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越强两极分化越明显。形势迫使大量没有特色和优势的企业转向其他行业或者依靠大会的力量。

今年,上海医药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赶上了2003年世界医药行业排名第50位的日本小叶制药。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医药企业50强中将有四五家大型企业。

技术创新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历史上形成的药品多厂生产的局面正在慢慢改善。像诺氟沙星这种产品有1,000多家药厂的情况会迅速减少。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实施,具有企业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将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如地奥心血康、排毒养颜胶囊等,年销售额将达到5亿元甚至6543.8+0亿元。杨紫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左氧氟沙星作为仿制药,2003年销售额近6543.8+0亿元,创造了新的奇迹。随着“仿制创新”的深入发展,迟早会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我国上市。

第二,区域市场联动

曾经有很多商业企业有着宏大的全国布局蓝图,提出了“全国建一万家连锁店”的口号。但是,中国太大,各地差异太大,加上各种地方保护,任何企业的网络几乎不可能形成全国性的控制!那么,市场流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有限的市场控制能力和以区域市场为主体的联动,逐步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即异地批发企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在品种上相互调剂,发展联合代理配送业务,既竞争又合作,以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流通成本。

未来五年,医药业务毛利只减不增,预测将从目前的8%至9%逐步下降至6%至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必然从目前的8.75%水平下降。目前已经出现了流通费用率为1%到3%的优秀批发企业,如安徽华源仁济医药公司、湖北九州通医药公司等,这类企业在乡镇、县镇还会继续增加。这种被称为“大卖场”的药品批发,是“降本增效”的必然产物。前不久,重庆太极集团、上药集团雷医药集团、广药集团结盟,资源共享,三地联动,* * *受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三,整合物流中心

整合做强是大势所趋,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把点连成线,连成网,全国范围的物流中心热就会迅速降温。因为每个企业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建物流中心,比如在成都五块石地区,一下子建了一批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很多资金闲置。我们做什么呢或挪作他用,或适当组合,以优质服务、高效率、低成本吸引第三方,再逐步扩大流量,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其他企业的公共平台。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0亿元。他们结算后选择了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而不是自建物流中心。他们考虑的出发点是,物流是一门科学,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药企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非要自己做。要发挥优势,突出主业,发展特色。

第四,走出去和引进来

所谓“走出去”,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指人们走出去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后来“中国制造”越来越多,指的是走出去的产品。现在更应该关注资本走出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发展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抓住机会走出国门,让中国的优势产品在发达国家当地生产,是新形势下新的增长点,是利润翻倍的良策。“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引进来”指的是外国投资。对外开放20多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投资建厂,全球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可以说,这一轮产业投资已经告一段落。目前,外资投资方向正从工业投资转向R&D投资,如丹麦诺和诺德、瑞士诺华和罗氏、英国葛兰素史克毕成、美国礼来等。他们在国内大量投资R&D机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的人才和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行原研药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动词 (verb的缩写)后GMP时代的竞争

轰轰烈烈的GMP改造即将结束。近6543.8+000亿元的投资,从基本生产条件到企业管理,彻底改变了我国医药生产的面貌。

欣喜之余,也要冷静看到GMP改造后的隐忧。因为GMP改造投入大,成本费用上升,企业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在转型中盲目竞争扩大制剂加工能力,使得原有的低产能利用率更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们希望经过GMP改造的药企对其他企业、医院、商业企业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缓解他们的困难。因此,我们也建议政策放开对科研单位自身成果产业化的限制和对行业外企业新药证书委托加工的限制,以减少新药厂的数量。

现在,人人都成为GMP认证企业后,GMP企业的优越感将不复存在,新的竞争将更加明显地集中在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企业需要在R&D和营销上多下功夫,拿着金碗乞讨会饿死。

六是医院改革将有突破。

“三项改革”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矛盾,如:药品招标采购为何不受欢迎?为什么药品一再降价,人们反应冷淡?为什么红包越来越差?.....这都和医院改革滞后有关。“以药养医”、“补偿机制”、“经营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分开”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亟待政策突破。根据国外改革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医院改革的重大政策将陆续出台,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鼓励医院投资多元化,明确医院资产评估、人员身份转换及相关政策;

2.允许医院自主决定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3.加大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4.提高一些医疗收费;

5.推动医院建立内外竞争机制,实现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设备的市场化配置;

6.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医保。

七、药品定价市场化

药品是商品,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无论以“药品是特殊商品”为借口,还是以“涉及稳定”为挡箭牌,药品价格管理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都不能改变。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万多种中西药品全部供过于求,医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在医改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药价飞涨会影响民众就医或者社会稳定。药品价格管理的初衷是好的,在短缺经济时期也很重要。然而,在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的今天,现行的价格管理体制既不科学也不有效,负责人很辛苦,社会各界也不满意。比如今年上半年抗生素的大幅降价,对国有重点企业打击很大。华药、石爻、新华、鲁抗利润分别下降50%至91%,利润率低至0.64%和1.37%,损害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引发舆论和企业讨论。原因是什么?关键问题是药品定价是否应该市场化。在我看来,市场机制才是决定药品价格的正确途径,“平均成本”原则、“单独定价”、“原研药优惠定价”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行不通的。

在未来五年内,国家可能会对现行的价格政策做出重大改变。我们希望除了“毒、麻、精、放”等国务院特殊管理的药品外,其他药品的定价都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仿制药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如果考虑不增加医保负担,那么也可以考虑授权医保部门制定“支付比例”,即报销比例。政府可以将部分价格较高的药品由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承担,由选择药品的使用者支付超出部分,既尊重了市场定价原则,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八、招标采购步入正轨

招标采购作为建立竞争机制的措施,无可非议,药品招标采购的初衷是好的。为什么三年多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工厂不满意,公司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连医院自己都不满意。其实不满的深层次原因是医疗体制,医院改革不到位。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矛盾。在医院改革中,补偿机制已经建立,“医药分开”不再是一个难解的等式;在医院改革中,国家对公益性医院和经营性医院进行分类,政府部门不需要过问经营性医院的招标采购。公益性医院应该继续实行招标采购,让医院也成为招标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一切。

我们希望不仅要从投标竞争机制上降低成本,还要在竞争中建立长期、稳定、诚信的产业-商业、商业-健康、产业-健康的关系,让企业不至于每天为投标疲于奔命。这才是招标采购应该走的市场经济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