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具体地址在哪里?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确定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 并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人,其中研究生705人,本科生14000人,高职高专学生3500人。到2005年底,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融合的新校区基本建成,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新老校区连接在一起,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现代风格大学园区。新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教学技术都是一流的。学校拥有112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9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3200台先进的大中型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截至2007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建筑面积61.5万平方米,图书总量1.92万册(其中电子书92.3万册),体育场馆面积近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65438。同时,学校注重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教授、博士公寓后,还建设了654.38+0.5万平方米的教职工公寓,大大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抚顺市打造中国北方石化城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在原有的石油化工、机械、信息三个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了化工、环境、储运、计算机四个工程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油气储运、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学校还注重培养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开设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截至2007年底,学校已建成3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资助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领域、43个本科专业和26个高职学院。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化紧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从2003年开始,学校一直在实施“博士-硕士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力争5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学士学位的教师力争5年内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名教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以“思想与理念的质量特征”为主题的人才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促进了学校人才结构向优质、高效、协调、高水平方向发展。截至2007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8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50%,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48人。8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58名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319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87项。获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20项。国家专利32项,省部级鉴定10项,出版物和教材126种,国际会议43次,核心期刊论文1316篇,其中SCI、EI、SCIE、ISTP收录175篇,国际论文65438+篇。根据2006年科技部统计结果,我校被SCI收录论文18篇,被SCIE收录论文46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60位。EI收录论文48篇,全国高校排名137;ISTP收录论文11篇,全国高校排名第238位。中国科技期刊1652统计源收录论文420篇,全国高校排名149。《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由该校出版。2004年,在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校在619所高校中排名198。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发布的2005年高校授权专利100强排名中,我校排名第97位。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高质量、强能力、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改实验班等教育改革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建立创新实验室、设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术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三年来,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60余项,发表论文68篇,在国家级、省级科技、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3项,省级奖186项。学校积极推进“雷锋精神建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2006年,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活动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个优秀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多次获得省级奖项,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省级示范社团”。2006年,《百家讲坛》参加了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大学生定向运动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6次,取得优异成绩;高校足球队在历届国内外比赛中均获得前两名;学院羽毛球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团体冠军。学院击剑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获得男子重剑团体冠军。近三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集体奖和个人奖32次。学校毕业生因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广受社会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单位”、“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目前,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开展了“2+2”、“1”、“2+1”、“4+1”等培养项目。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在学校任教,并派出大量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
2007年6月10日至6月15日,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估,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辽宁石油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将充满信心,努力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在省内先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王华区丹东路西段1号邮政编码:113001 Email:Webmaster@lnpu.edu.cn。
电话:86-413-6865005 686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