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论坛的经验:3篇文章
6月10日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洪俊浩先生做客《南湖论坛》第99期,现场讲解传播新趋势。
洪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网络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传播趋势。传播学的内容和课题逐渐与重大国际问题挂钩;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媒体有关;传播学日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拓展。新的通信和信息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它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学与政治、经济、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融合,为传播学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状态。
洪教授指出,传播学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教育和传播学研究的新趋势上。在西方教育体系中,以美国为例,新闻传播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传播教育的本科教育比以前更加合理,不仅对学生进行理论人物的教育,还进行实际应用教育;本科教育应加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的研究方法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接受,要求学生了解几种简单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传播课程涉及重大国际问题、新媒体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也有所突破。传播与社会发展、公共领域与软实力的研究是国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场同学提问“用传播来分析公民话语权的滥用”,洪教授回答,“在信息时代向传播时代过渡的今天,传播的差异性降低了,很容易滥用话语权和参与权,所以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法律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洪俊浩,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麻省大学传播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部海外评估专家,香港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会特聘评估专家,国际华人传播学会会长。
第二届南湖论坛的经验
5438年6月+10月中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我有幸来到中国革命的起点——南湖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之着迷,为之陶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一,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红船精神。南湖,因1921年中国* *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而闻名遐迩,成为一代又一代* * *党员接受革命精神教育、瞻仰革命文化的胜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全面阐述革命精神的先进性,成为引领当今中国发展的又一伟大精神食粮。我隶属于南湖区农经局。在我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感觉他们都是以“红船精神”为指引,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干劲十足。我觉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我再一次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是感受到强烈的发展感。“十二五”期间,南湖区政府全力打造“多彩南湖”,即金色实力南湖、蓝色智慧南湖、绿色生态南湖、红色人文南湖、橙色幸福南湖,从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城市建设、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南湖区政府于2010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即“两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1000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16个,其中省级功能区5个。建成浙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1个,其中验收5个,基本建成8个。纵观这一带的五个镇,每个镇都确定了主导产业,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如大乔镇的葡萄、乔峰镇的桃子、余新镇的白玉蜗牛、新丰的西瓜等,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在发展过程中,南湖区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为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他们先后出台了土地流转“两分两换”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发展是硬道理,在南湖体现的很好。不进则退。庐江正在推进国家示范区现代农业改革建设试点,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前所未有。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握这个发展机遇,还要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是感受到执着的创业意识。我县通达镇也有2万多亩葡萄,但都是7、8月份上市,葡萄大量上市后价格自然下跌。而大乔镇通过设施栽培、防雨栽培、品种优化,将葡萄收获期从5月中旬延长到10月初10,平均每亩收益15000元,几乎是我县葡萄收益的两倍。石头镇三拐村也有4000亩西瓜,实行了稻瓜轮作模式,但都是露地栽培,品种单一,瓜集中上市。而兴丰稻瓜轮作的经济效益是我们翻石的1.3倍。此外,乔峰镇茭白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一作制到两作制,收获期提高了近一倍,经济效益达万元以上。此外,该镇还种植了荸荠、慈姑等多种水生蔬菜,产品十分丰富。同行业不同收入的明显区别在于创业意识的不同。
四是感受不一样的工业文化。南湖区在各种种植模式中总结出“万元千斤”的组合。简单来说,“万元千斤”就是一年内,每亩田经济收入超过万元,粮食收获超过千斤,粮食双丰收。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用于提高产出率,还达到了水旱轮作、土地耕种和土地利用的目的,解决了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目前我县双季稻或稻麦种植模式,平均亩产收入还不到“万元千斤”模式的五分之一。此外,乔峰镇还有一家企业叫嘉兴天香园林花卉有限公司,原来是从事花卉生产和销售的。短短几年,基地从最初的80亩发展到330亩,成为嘉兴市农业龙头企业。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公司把这个行业从生产层面延伸到了花卉产业文化层面,让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博大精深的花卉文化。正如镇上负责人所说,公司是南湖的。换个思路,开阔眼界。产业发展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不一会儿,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从自然资源来说,我县和南湖区差不多,农业生产方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认为南湖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来说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的。也坚定了我们发展庐江现代农业的信心。独花非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南湖发展意识的理解,有赖于更多的同行和同仁。希望县委县政府多创造条件,让我们向南湖区乃至全国其他先进地区学习、对接,让我们想入非非、想入非非、干出一番事业,把庐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推向全国前列。
南湖论坛3的经验
“南湖讲坛”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同学去南湖论坛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净化心灵,升华思想。金舟校长在主持《南湖论坛》第42期开幕式时表示,《南湖论坛》是由图书馆创办的。根据馆员梁家兴的建议,为扎扎实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南湖论坛打造成一个品牌,学校决定从第42期开始举办南湖论坛。
金舟主席的一席话,勾起了笔者昨天对“南湖论坛”的畅想。
图书馆梁主任告诉我,某重点大学校长在新馆落成仪式上说,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护神。在他看来,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和塑造者。正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乔治·基特里奇所说,“你可以摧毁哈佛所有的建筑,但只要图书馆存在,它仍然是一所大学。”图书馆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图书馆从2005年开始试行举办讲座,2006年经过努力,以求知成才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正式命名为“南湖讲坛”。
用煞费苦心来形容南湖论坛的历程更为贴切。作为南湖论坛主办方的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唐明说,为了让“南湖论坛”的议题贴近学生需求,减少投入,图书馆把承办“南湖论坛”的具体任务交给了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学术部的同学们呕心沥血。他们就讲座的题目征求学生的意见,到外面去听各种讲座,然后把选定的主讲人报给图书馆选定,再联系主讲人。论坛没有专项经费,学生只好向主讲人表明心迹,用梁馆长的话说叫惨淡经营。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邓晓芒教授在“南湖论坛”上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强烈反响。时任我校学生处常务副主任的朱被讲座现场的气氛所感动。第二天,他打电话给图书管理员:“没想到讲座会有这样的效果”,希望与图书馆合作。
紧接着,“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不能获诺贝尔奖”、“中国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等话题陆续登陆“南湖论坛”,给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学生们一场又一场精神盛宴。
因为没有资金支持,不能邀请更多的名人现场讲课。为了让“南湖论坛”成气候,图书馆突发奇想,把“网上讲堂”的明星大腕搬到了“南湖论坛”上。
于是:颜崇年、易中天、孔、金、李天福等名人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南湖讲坛”,让我们的学生从大屏幕上看到他们的精神风采,汲取他们的思想、感悟、做人之道、成才之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南湖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越来越受重视时,图书馆馆长梁家兴萌发了将“南湖论坛”打造成一个品牌的想法。2006年国庆前夕,他给金舟校长写信《关于将‘南湖论坛’打造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建议》,通过“南湖论坛”为大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提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努力把“南湖讲坛”打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金舟校长对这一提议非常重视,多次召集图书馆、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主要领导研究,举全校之力打造“南湖讲坛”品牌。周会长亲自担任“南湖论坛”领导小组组长,制定了“南湖论坛”工作计划,并拨出专项经费运作。
蓦然回首,她在昏暗的灯光下...
2007年3月21日晚,第42期《南湖论坛》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董事长金国华、党委书记冯向东、校长金舟等校领导与数千名师生一起聆听了李培根院士的“三字经”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