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吃什么药能治好?

目前抗病毒制剂一般可以分为几类:1、干扰素(包括最近的长效干扰素PEG)。临床应用时间长,数据丰富,疗效确切,疗程短,可改善HBeAg阴性患者的肝病。但适应干扰素治疗的理想病例较少,对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疗效不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禁用,不良反应多,耐受性差,需要注射,价格昂贵,限制了其推广使用。2.核苷。以拉米夫定为代表。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干扰素禁忌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口服给药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长期服用(1-2年以上),部分病例有病毒变异,停药不当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停药指征。3.基因疗法。包括反义核苷酸、核酶、缺陷型病毒干扰因子、细胞自杀基因等。理论上,这是慢性乙肝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由于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基因转移效率和表达率低,治疗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随机整合,可能会激活原癌基因或失活抑癌基因,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等,估计不会长期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核苷类药物,如阿德洛、因替洛韦、伊曲地平、氯吡啶等。,已用于研究和临床试验,旨在克服尚未解决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有专家指出,应努力研发新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不要低水平重复,甚至推广国外即将淘汰的药物,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4.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达到抑制/消除肝炎病毒的目的。以胸腺肽胸腺肽(tal)为代表,隔日肌肉注射6个月后,HBeAg和HBVDNA的抑制率分别约为465,438±0.2%和45.3%。无不良反应,且作用延迟,可用于混合感染病例,与IFN联用可提高远期疗效。然而,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它的应用。国产胸腺肽也有相当效果,最好根据患者的免疫功能决定用药或联合治疗。5.中医。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报道越来越多,并取得了疗效。其优点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通过多靶点作用,起到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抗病毒的作用,基本无不良反应,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治疗规则的多变性、疗效的不确定性和可重复性差,使得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推广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抗病毒治疗方法很多,有辨证分型、固定复方、单味中草药等。客观评价,各有优劣。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确切客观的疗效基础上。氧化苦参碱和双环醇是目前应用方法中抗乙肝病毒的新制剂。氧化苦参碱(碱)是从苦豆子中提取的。已证实其有效成分为氧化苦参碱。临床应用表明,具有保肝降酶、改善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用药初期可使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难以依从,给药方法有待改进。双环醇(Bicyc101)国内首创。与双酯联苯相比,具有明显的降低ALT/AST作用,一定的抗HBV作用,不良反应少。降酶有效率为53%。HBeAg和HBV—DNA的阴性率分别为29%和45.7%,但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应慎用,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6.中西医结合。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所以国内外长期以来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提高疗效。近十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和临床报道。如日本较早采用小柴胡汤加干扰素治疗乙肝,扶正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益肝等。)和祛邪(清热、解毒、祛湿、活血等。)或与干扰素、乙肝疫苗、胸腺肽、核糖核酸、病毒唑等联合用药的处方。用于治疗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它们都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并通过实验研究(动物模型和细胞系)部分证实其疗效和作用机制。但由于动物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未能按照GCP原理进行实验,部分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开展更深入的中医药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