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开放许可在中国的效果如何?
新修订的专利法正式实施,首次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纳入其中,明确了专利开放许可自愿、有偿、可撤销的原则,为高校拥有的高价值专利转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高校专利转化许可模式。在此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率先尝试推进专利开放许可,通过举办专利开放许可大会和项目路演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专利转化新路径。
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
在我看来,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大学和市场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专利是科研的产物,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大学往往对企业的需求了解较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的企业需要新技术来提高生产率。高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利技术,企业也不知道高校有什么适应性专利。供求之间存在障碍。
另一个原因是高校专利转化流程复杂。专利转化的过程涉及评估定价、法律条款谈判、关联交易上市等。,而高校采用的国有资产保护机制,往往使得专利转化耗时长,程序复杂。同时,大部分科研人员以科研为主,专利转化意识不足。大学研究人员为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专利授权意味着专利流程已经完成。因此,除非企业主动咨询专利转化事宜,否则科研人员很少向市场推广专利技术。
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明确专利许可费用,自愿声明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为了提高科研人员实施专利转化的积极性,我国专利法还明确,在实施开放许可期间,专利权人每年缴纳的专利费将相应减免。这种创新的许可模式直接拉近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了企业与高校之间专利转化的可行性。
开放许可具有独特的优势。
笔者认为,要激发高价值专利的内在活力,解决专利转化率低的问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优势。
首先是采用在线模式,提高沟通效率。以前高校专利转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市场的沟通,校企之间缺乏相互了解专利的匹配渠道,相当麻烦。在线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讯速度快。通过在官网发布开放许可专版,企业作为需求方,可以快速了解高校专利的有效信息,准确划定专利范围,降低沟通成本。同时,高校作为供应商,可以通过专版了解市场对专利的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领域的专利。由此,校企之间的供需互动通道被打通,双方的专利匹配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是增加专利许可数量,降低许可费用。与其他许可方式相比,开放许可的价格更低,甚至分阶段免费。2021,浙江在免费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上做了第一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首批发布的36项开放授权专利,授权价格约为其他授权模式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这是因为,一方面,专利法明确规定,专利开放许可实施期间,专利权人每年缴纳的专利费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专利开放许可对更广泛的潜在企业开放,其许可次数可以远远超过其他许可模式。如果专利采用其他许可模式,可能只许可给少数企业。但通过开放的许可模式,许可企业的数量可能会大大增加,以量换价可以对等甚至超过其他许可模式带来的收益。同时,有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试错成本,对鼓励小微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很大作用。
第三,采用电子商务模式,简化许可程序。专利开放许可采用类似于电子商务的思维模式,即企业一旦符合专利,并按要求完成许可费的支付,则视为双方自动交易,可以享受开放许可的权益。与其他许可模式相比,开放许可不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多轮谈判和磋商,也不需要经过多个机构和部门的审核。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这种模式大大简化了从意向到交易的程序;另一方面,由于合同条款统一明确,双方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概率降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对于高校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种“托管”的交易模式,减轻了科研人员前期对专利转化的担心和忧虑。
最后,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长期以来,专利转化率低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必须缴纳年费才能维持专利权的有效性,使用年限越长,年费越高。如果专利长期得不到转化,科研人员往往会在专利难以维持的时候被迫放弃专利权,直接后果就是专利失效,失去保护。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往往因为匹配专利难找、专利转化成本高、转化程序复杂等各种现实问题,做不好专利布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专利基础薄弱,面临被诉侵权的风险。因此,提升专利转化是促进校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举措。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研人员维持专利费的问题,降低未来潜在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