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创新知识产权的几个例子?
作为长征七号系列火箭的设计者,出生于80年代的曾耀祥接到了一个任务,改变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载荷设计方法”,使火箭具有更强的运载能力。
如何改变现有的算法和参数?曾耀祥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请教老专家,希望能找出50多年前的设计思路和原理。
对于那些来推翻自己设计标准的年轻人,石选择了支持创新。最终,曾耀祥设计的载荷设计方法通过了专家评审,可以保证大型火箭载荷降低约15%,部分新型火箭在不改变结构的情况下,性能有所提升。
中国航天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道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为100%。
今年5月,“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这标志着我国火星探测“绕、绕、巡”工程目标圆满完成,在行星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2014年9月2日火星探测工程预研开始,“认真、周到、细致、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就成了整个团队的基本遵循。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进行了24次登陆火星的任务,但只成功了9次。中国的计划是一次性实现“绕地、着陆、巡视”,这对火星与地面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最初,中国希望国际合作。
在这次任务中,田文一号在着陆前在火星轨道上等待了三个月。在此期间,国家天文台、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在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田文一号”着陆巡视器准确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工厂、单位只有100多家,但全国合作配套单位却多达7000家。其中,直接和间接参与探月工程的单位近2000家,研究人员数万人。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航天人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向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