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

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启示

河南和江西同处中部地区,都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崛起的历史任务。分析河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省的情况和优势

河南位于东经110 21′~ 116 39′,北纬31 23′~ 36 22′,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因禹州古称“禹州”,又因禹州古位于九州中心,故又称“中州”、“中原”。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名17,但人均水平不到全国1/4。河南以65438+全国0.7%的土地,养育了全国7.5%的人口。河南的比较优势是:

1,地理位置:优越。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临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接湖北。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位适中。从政区位置来看,河南居中。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至东海之滨,大多跨越两三个省区。如果以省会郑州为中心,距离北部的京津唐、南部的武汉、西部的关中平原和东部的上海、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远,直线距离大多在600-800公里以内。从交通状况来说,河南一直是全国人民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出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活动频繁、交往密切的地方。连接东西的通道是黄河流域,可以追溯到关中,直达西北和西亚。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穿过黄河流域,近代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第二亚欧大陆桥(陇海线、蓝欣线)也穿过这条通道。南北的通道也是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处开通的,比如古代著名的南翔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此外,京九、焦枝、陇海、新河等铁路干线在国内交织。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河南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资源:丰富。①矿产资源。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地层完整,地质构造复杂,找矿条件优越。河南已发现矿产102种,已探明储量78种。有5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8位,钼、蓝晶石、珍珠岩、天然碱、型砂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石油、天然气、铝、金、银和泥灰、耐火粘土、大理石等储量丰富。②旅游资源。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传)、根(寻根寻祖)、花(洛阳牡丹)是河南的旅游特色。河南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文物百万余件,约占全国1/8。洛阳、开封、安阳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全省有23个自然保护区和25个重点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嵩山、龙门、吴王、云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动植物资源。中国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占全国种类的1/5。有197科,3600多种高等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真菌800多种,分布在全省各地。如文县、沁阳、武宿的“生地、山药、西牛、菊花”和密县的金银花,在中国享有独特的声誉。

3.基础设施:完美。河南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连霍公路都在这里交汇。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地方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39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字形的高速公路骨架。截至200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8公里,居全国第九位。航空方面,建设了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用机场,开通了32条国内航线和不定期国际包机至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每周航班560班,年吞吐量654.38+0.5万人次。②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25户,居全国第五位。移动交换用户13907000人,全国排名11;网民规模达273.3万,全国排名10。长途通信传输实现了自动化,长途线路实现了数字化,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了程控和数据传输,网络技术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业务类型基本能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发展效应

2004年,河南省GDP达到881.5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例占全国的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速为13.7%,为1997以来最高,高出全国4.2个百分点。人均GDP 9470元,突破65438美元+0,000的重要关口,经济发展跃上新的战略起点。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 50.5: 31.9调整为18.7:51.2:30.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5%,表明传统农业大省正在加速向现代工业大省迈进。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4260万吨,占全国的9.1%,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6965438±0万吨,占全国的65438±07.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河南着力打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初步形成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格局。2004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2300万亩,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32%;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的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6%。二是棉花、油料、烟叶、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004年,全省棉花产量67万吨,占全国的10.5%。石油产量409万吨,占全国的13.4%;烟叶产量26万吨,占全国的12.1%;都是全国前三。三是畜牧业发展尤为迅速,畜牧业产值、增加值等7项指标居全国首位。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51.89万头,奶牛672万头,羊3952万只。肉类总产量643万吨,占全国的8.9%。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重点扶持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不仅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还培育了莲花味精、金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环牛、思念、三全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超过18万吨,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万吨,居全国首位。漯河双汇集团拥有600多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华英集团拥有200多种肉鸭加工产品,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超过500吨,跻身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10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河南生产的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种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0%、44%、46%、25%。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河南是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总额达到3862亿元,占GDP的43.5%。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河南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电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3亿元,销售收入7065亿元,利润总额377亿元。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654.38+00亿元,654.38+02家企业利润总额超过5亿元;原煤、发电、水泥、原油、钢铁产量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第九位。同时,河南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一是实施项目驱动战略,优化投资结构。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安博信义公司年产600万套大屏幕彩色玻壳生产线、河南轮胎年产20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三门峡湖滨集团年产65438+万吨浓缩果汁、4000套工程机械等项目建成投产,有力支撑了河南工业的快速增长。二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咏梅、安博、许继、平煤、新飞、易拓、中原大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这些企业(集团)已成为河南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河南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目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责任公司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彩色玻壳销量占全国70%。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大型拖拉机销量占全国的40%。平顶山神马窗帘布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窗帘布生产企业,占全国的35%,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位居亚洲第一,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在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中,安财玻壳、双汇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冷柜、金星啤酒、宇通客车、少林客车、正兴油罐车等13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3.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

一是实施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建设。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决定。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九市国土面积占河南35%,人口占河南40%,经济总量占河南56%。在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河南全力建设郑州至边洛城市工业走廊,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学、新型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使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在发展各自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努力成为河南对外开放和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地区综合中心。 2004年,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实现工业增加值14524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4%,比上年增长24.6%,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其中,郑州市增长23.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0%;洛阳增长31.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3.7%。焦作增长3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0.1%。二是充分发挥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城市特色经济区。豫北的安阳、鹤壁、濮阳充分发挥丰富的油气煤炭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了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豫西三门峡市充分发挥矿产、水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铝工业和水果生产加工基地。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充分发挥自身基础优势,逐步建成了中药材生产基地、纺织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医药等产业,逐步建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生猪、肉牛、肉羊、油料生产加工基地。

4.东引西进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河南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认真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逐步深化豫粤豫沪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面向西部,成功举办河南产品兰州交易会、乌鲁木齐交易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示活动,扩大河南产品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并购或设厂。二是大力实施鼓励出口政策,外贸出口高速增长。2004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达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1%。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2004年初级产品出口占10.5%,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制成品出口占比89.2%,占比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出口商品市场呈现多元化,对美国、香港、欧盟、韩国、日本、东盟等6个传统国家(地区)出口仅增长39.2%,新兴出口商品市场增长强劲,对新加坡出口增长144.4%,对加拿大增长98.2%,对荷兰增长80.8%,对墨西哥增长51。三是大力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促进政策,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8家,比上年增长48.0%;合同外资金额2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日立、东芝、飞利浦、Puls的Matt、里昂水务、德国MAN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先后落户中原。第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新签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合同额5.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营业额为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1%。一些企业也开始通过战略合作和OEM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建厂。

第三,一些启示

在分析河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许多做法可供我省借鉴,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1.着力发展昌九工业走廊,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增长极。近年来,河南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以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为节点)。面积5.9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GDP约占全省的56%。),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打造河南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承接东部乃至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提高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65438-0992我省实施的“昌九工业走廊”战略,在充分发挥南昌综合优势和九江沿江优势的基础上,对内有利于形成大的交叉产业布局,对外通过参与沿江开发,可以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和全球化。当前,应以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沙、珠海、福建的对接,融入全球化进程,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2.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提高农业增长的效率和后劲。工业化是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在三全、思念、双汇等食品企业起步阶段,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这些不断壮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已成为河南农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江西作为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省份,缺少像河南这样销售收入超过6543.8+00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和农民的理念,精挑细选具有国际国内比较优势、对省内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

3.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支撑体系。

河南各市产业特色鲜明,互补性强。郑州是南北东西通道的交汇点,综合优势良好;洛阳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开封是一座历史名城;许昌有电力设备、烟草、钻石等优势产业。漯河以其食品、纺织和造纸而闻名。平顶山擅长煤炭、机械、电力等支柱产业;新乡的纺织、电子、电器;焦作的化工、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济源的电力、铝业等。,构成了河南较为完整和发达的工业体系。

南昌应提升制造业地位;九江应积极发展重化工业;新余、萍乡、鹰潭要把现有的黑色、有色冶金基地做大做强;上饶、赣州、福州应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宜春、吉安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发展加工制造业;景德镇要重振陶瓷产业化的雄风,加快发展汽车、航空、压缩机等制造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是加快国有经济的重组和改造步伐,实现快速做强做大的目标。在一些重要领域,要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加快改革进程,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行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第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第三,从国家利益出发,为江西争取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4、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动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双汇用先进技术打造“放心肉”形象,赢得民心,赢得市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543.8+04亿元。技术领先的安财集团玻壳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6%,三分之一产品出口。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我省要重点支持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体系。集中力量在光电子、中成药、数字显示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业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增强六大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发展一批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