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成都和青岛哪个好?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我心里想去青岛。他们说青岛的经济不如成都。这是真的吗?
区位交通优势:青岛港是全球16个吞吐量过亿吨的港口之一,港口外向度全国领先;青岛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青岛以市南区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都市圈,乘车一小时可覆盖青岛所辖七区五市;三小时服务圈,可辐射周边县市及其他港口城市(如日照、连云港、威海等。)三个小时,覆盖整个山东半岛;八小时腹地圈,八小时车程可辐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
产业基础优势:青岛经济实力雄厚。青岛是中国北方和东北亚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制造业基地,是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青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1,在15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2003年青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速最快。青岛市南区发展总部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并已初具规模。
科教资源人才优势:青岛人力资源密集,拥有大量优秀的海洋科技、企业管理、外贸、金融、旅游、党政管理、专业技术等专业人才;青岛人才供给结构独特,海洋科技资源和人才供给是山东半岛最好的。
市场环境优势:青岛非公经济发达:据我所知,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岛拥有优秀的创业成长和营商环境:青岛的创业成长环境全国领先;根据对山东省民营企业的调查,青岛是山东省营商环境最理想的五个城市,民营企业排名第一。青岛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2003年青岛出口总额6543.8+02.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654.38+00亿美元。
人居环境优势:青岛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基本形成山海秀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市南区是青岛优美人居环境的完美展示。它位于青岛沿海地区。整个地区位于山海之间,气候温和湿润,自然环境优美,景点众多。具有“山、海、城”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
品牌优势:青岛是山东半岛的城市品牌。这个城市品牌的建设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得益于青岛知名企业打造的企业品牌,青岛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4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和政治、文化、商贸、旅游中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山、海、城”自然风貌,发达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产业,强大的知名度和繁荣的城市景观,成为青岛城市品牌的典型代表。
成都经济优势明显。
去年底,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将成都列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5名城市”之一。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岛、武汉。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刚说:“我们参与了很多大项目的洽谈。在西部地区,大项目一般选择在成都、Xi、重庆。成都高新区完全有能力与其他地区竞争。"
以英特尔选择成都为例,景刚说:“北京、上海的一些IC公司老总都很惊讶,‘我以前觉得IC应该在上海做,但为什么突然去了成都?’后来他们分析的结果是‘成都的崛起是市场行为,是市场选择’。"
在景刚看来,西部在某些领域并不完全处于劣势。首先,成本低。比如英特尔产品从成都空运,比从上海空运略低。成本是所有公司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成都的大学更多,人才更多,人力成本更低。此外,成都乃至四川省都为引进英特尔这样的大项目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成都设立了专门机构为英特尔服务,使得英特尔的工作特别顺畅高效。比如,拿到营业执照至少需要三个月,而英特尔只需要20天。
有专家学者认为,成都发展总部经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等称号,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信息资源、文化和市场环境优势。成都拥有大量的中央科研院所、高校和四川大型高新企业,在人才、教育、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宜商宜居的大众氛围也是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利条件。成都是千百年来发达的商业之都,长期以来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据悉,成都占整个西南地区商品零售额的40%。所以成都一直是商家必争之地,可以让跨国公司获得更多的商机。
此外,成都还有都江堰、青城山、草堂、武侯祠及周边三星堆、峨眉山打造的丰富景点,以及美味的川菜和小吃。长期的休闲氛围正好可以和总部经济区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对冲”,很有吸引力。
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很高。
4月2日,在成都平原明媚的春光下,“总部经济与临空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双流县举行。来自北京、四川的28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双流,为成都、双流发展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指点迷津。
拥有全国第五大航空枢纽和西部最大航空枢纽,连续10年成为四川省十大县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双流县大声提出打造总部经济和临空经济。双流县委书记谢瑞武在论坛上表示,双流县一直在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总部经济和空港经济作为新的城市经济形态,为双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新的视角。
以前工业企业集中的成都市成华区,提出了借助重污染工业企业迁出市区,建设东郊副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物流基地的口号。除了企业搬迁,成都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也可以腾出来了。成华区还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是成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助推器。据介绍,目前已有近50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60%为高新技术企业。他们的产品和技术涵盖通信、软件、IC设计、微波工程、信息处理与传输等领域,拥有2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华区表示,该区已经建立了“科研总部经济”的框架。
位于成都核心城区的青羊区、锦江区加快了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最新的CBD规划区在过去的基础上扩大了不少,还规划了功能完善的高标准写字楼和金融、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
很多条件需要改善。
对于国内很多地方官员发展总部经济的盲目热情,专家指出,总部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导向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总部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需要综合条件,包括区位、环境、人才、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以及金融、信息、咨询、法律、物业等高端服务。
成都显然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条件。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成都发展总部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专家认为,成都打造总部经济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比如: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建设城市投资软环境;创造和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培育适应总部经济的高级生产要素(高层次科技管理人员、R&D、财务、营销、会计等经济含量高的组织);调整相关政策,促进总部经济与地方发展良性互动。在这些方面,政府需要有所作为。正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所说,建设总部基地也是政府自身改革的体现,是政府自主创新和政府竞争力竞争的结果。
我在青岛上学,我觉得青岛没有描述的那么好,当然好。至于去成都还是青岛,你可以自己决定。但是,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