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的生成和移植

术语是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合适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标记,这就是术语的原始来源。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术语随着其所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而传播,各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自造或借用)对其进行移植,这就是术语移植的过程。

专业术语一般来自科技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被讨论和出现,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在移植术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同义词不同的术语。术语的混乱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需要语言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努力来解决术语标准化的问题。许多国家成立了国家术语委员会,负责整理和审查各种术语。一些学者正在提倡用音译创造术语,以统一和规范术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都有专门的术语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这项工作。为加强术语工作,国际术语信息中心成立于1971。一些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以协调本地区的术语工作。

现代电子计算机在术语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许多国家建立了术语数据库并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最大,有400万个术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术语中心。借助术语数据库,译者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促进术语的统一。术语学是一门研究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命名的基本规律的边缘学科,于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成立。是奥地利术语学博士Eugen Huste(1898-1977)教授提出的。他也是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创始人。其他如前苏联的艾·德雷森、查普列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也是在30年代初开始研究术语学的。洛特院士撰写的《科学术语构成原则》一直是前苏联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语言学布拉格学派的继承者至今活跃在捷克斯洛伐克,致力于术语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对术语学产生了兴趣,他们的论点受到了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院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培养术语学硕士和博士。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内相关学术研究方兴未艾。除了对特定学科术语命名的诸多研究外,语言学、翻译学、中医学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该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主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卢永祥院士。术语学是一门研究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命名的基本规律的边缘学科,于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成立。此后,术语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专业领域的术语标准化。

一般认为,术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奥地利教授欧根·胡斯特(1898 ~ 1977)提出的,他也是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创始人。其他如苏联的艾·德雷森、查普列金(1868 ~ 1942)、洛特(1898 ~ 1950)也是在30年代初开始研究术语学的。洛特院士撰写的《科学术语构成原则》一直是苏联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查普利金是空气动力学家,他和洛特都是莫斯科术语学派的创始人。

布拉格学派在语言学方面的继承者们仍然致力于术语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对术语学产生了兴趣,他们的论点受到了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和翻译(包括机器翻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Rondo教授在魁北克Laver大学做术语学理论讲座,培养术语学硕士和博士(苏,1990)。术语是指导术语标准化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术语标准化具有更加明显的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前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苏联、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开始提出术语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术语统一工作。到1988年底,ISO发布的术语标准有334个。这些任务由161技术委员会和多个工作组共同承担,其中ISO/TC37(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其秘书处设在奥地利)负责根据术语学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的国际标准。

中国历史悠久,术语工作也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术语学理论才正式提上术语标准化的议事日程。在此期间,费尔伯教授和ISO/TC37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属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主任加林斯基先生多次来华讲学,介绍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早在1968年,ISO就公布了由其术语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推荐性标准ISO/R704 1968《术语工作原则》(ISO/TC37)。

本标准(1988)修订发布后,中国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起草了中国国家标准GB1087 88《术语建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90年代初,术语国际标准开始修订,工作草案WD、委员会草案CD和国际标准草案DIS相继提出。

中国是ISO/TC37的积极成员。为建立规范术语的标准,由原国家标准局组建的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即《术语标准编写规定》国家标准代号GB10112和国家标准代号GB1.6。这些标准确定的工作原则和方法是基于现代术语学思想和实践,提出的原则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知识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中的术语工作。规范性术语及其定义是标准化基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就是术语的规范化(周有光,1997)。术语标准化的目的是区分专业界限和概念层次,从而正确指导各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为了应对术语的快速增长和快速传播,术语和术语标准化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术语是对概念的引用。任何语言的词根数量都是有限的,与这些词根需要表达的概念相比,词根的数量是非常少的。中国有许多汉字,包括康熙字典中的47073个字。20世纪80年代,通过计算机频率统计发现了8969个常用汉字。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规定,中文计算机使用的字符数应为6763。然而,据说仅在电气和电子领域就有400多万个现有概念(苏,1990)。

相比之下,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字爆炸更让人耳目一新。面对如此庞大的概念群体,如果在术语工作中不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沟通问题。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要使中国社会科学真正成为与世界接轨的科学和知识,规范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术语标准化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述。社会科学研究术语的规范化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雷同”。相反,术语是学术前提。术语标准化意味着科学发展,术语标准化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一定会需要术语标准化的背景,并不需要在一个中心化的家庭里考虑术语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术语不仅是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

2000年6月中旬在京召开的全国科技术语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提出要规范社会科学术语,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

这是中国社科院领导多年来首次参与国家科学术语审定工作,并在全国术语工作委员会上正式提出社会科学术语标准化问题,其影响已经超过社会科学术语标准化本身。就像自然科学一样,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规范社会科学术语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科技术语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科技的基本条件,那么按照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审定术语,首先规范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术语,然后逐步实现社会科学术语的正式发布,将是我国社会科学史上的重要进步。中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术语工作历史悠久。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语言理论著作,其中很多论点都与术语有关。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吸收了大量梵文佛教术语。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的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译”原则。明代科学著作翻译繁荣,中外学者共同翻译了许多天文历法、地理测绘、农田水利、电力艺术等方面的著作,19世纪下半叶,以史静文同博物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的科技著作,介绍了大量的科学术语。比如徐寿翻译《化学鉴定》之前,中国只有金、银、铜、铁、锡、养气、轻气、氯气等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名称。《化学鉴定》一书开始使用根据西方语言的第一个音节创造新词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一方面选择意译词,另一方面创造了许多音译词。在此期间,胡以鲁尽力翻译译名,但他也提出了十种可能音译的词。这些都说明,术语的制定和规范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音乐系考生严复整理了一份各科、各种词典的中外名词对照表。9月,恢复编纂,成立术语库,严复任主编。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审批学术名词的机构。但是没有结果被公布。辛亥革命后,博医学会、江苏教育会、中国科学社等单位开展了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19成立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大学在上海成立了统一的翻译委员会。但真正的国家科学术语审批的归口管理,可以说是从南京国家编译中心(成立于1932)开始的。它在1933发表了化学命名原则。建国前,约有50个术语被编篡,其中近20个术语被出版。1949之后,术语工作开始了新的阶段。

1950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术术语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时事术语五个小组。1956年,撤销文教委员会,国务院将学术术语统一工作移交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术语编辑室(中间改为“中国科学院翻译出版委员会术语室”)。“文革”期间,术语审批工作完全中断。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担任主席。在过去几年中,成立了六个小组委员会,并举行了一系列术语审定会议和研讨会。4月25日,1985,国家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是钱三强,成员约70人。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涵盖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全国统一自然科学术语的工作方针,拟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术语的统一名称,并颁布实施。

1995,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卢嘉熙任主任。会后不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务院授权的科技术语审定任务,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完整准确地表述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技术语审定委员会。2001年6月卢嘉熙主任不幸逝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永祥院士接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科技术语委员会主任。2010年9月,全国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将在北京召开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985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原国家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它是国务院授权的代表国家审查和发布科学技术术语的权威机构。国务院于8月1987、12日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术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单位均应遵照执行。

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我国科技术语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计划;负责组织科技各学科术语的审定、出版、协调、推广和应用;开展海峡两岸和华语地区科技术语的交流、协调和统一;组织国内外科技术语研究和学术交流。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著名化学家卢嘉熙院士先后担任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主任。现任主任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永祥院士。著名科学家、学者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许嘉璐为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特邀顾问。常委会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语委的负责人和若干科学家组成。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为、、于永战、赵、朱和(专职);常委有陈云台、何华、金德龙、李继省、李玉明、卢如谦、马阳、王吉祥、王永炎、宣祥、张焕桥、张丽禾、张先恩、张晓麟。科技部、中科院邀请了108名各学科的著名学者、专家、教授担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办公室是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的事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决议;组织实施和落实全国科技术语委员会的术语审定任务;组织和协调各专业分委员会的工作;编辑出版经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批准出版的科学技术术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处理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审查和规范科技术语在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万里、方毅、张劲夫、严济慈、吴阶平、卢嘉熙、周、许嘉璐、卢永祥、钱学森、钱伟长、宋健、朱光亚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向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作出批示、贺信、题词和出席指示,阎济慈、卢嘉熙、卢永祥等领导亲自主持了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工作,极大地鼓舞和鼓舞了他们。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统一科技术语的指示精神,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6月23日发出联合通知,提出三点明确要求:一是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统一科技术语的意义,带头使用已发表的术语;二、今后编辑出版单位出版的有关图书、期刊、文件和资料要求使用已出版的术语。尤其是各种工具书,是否使用已出版的规范性名词,应作为衡量图书质量的标准之一;三、凡已出版的各学科术语,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这一通知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标准化术语的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全国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已成立78个科技各学科术语审定委员会,3000多名一流科学家参与了术语审定工作。出版了天文、物理、生物化学、电子、农学、医学等88个标准化术语(其中科技术语定义版35个),出版了5个两岸科技术语和8个繁体中文版。这些标准化术语的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全国科技术语委员会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内外主要术语组织和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科技术语相关活动,学习和借鉴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和术语工作经验,培养、充实和加强自己的术语审定队伍,提高我国科技术语统一和标准化水平,致力于国际化。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国内外术语学理论,结合汉语的特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

中国科学技术在腾飞,中国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在发展,全国科技术语委员会在前进。全国科技术语委员会将与千千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一起,为这项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