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有哪些情绪可以加入的小活动?
?“比如活动。活动一开始,老师设计了一个“印指纹”的小游戏,让学生把自己的指纹印在纸上,观察每个人指纹的不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第二步,设计一个“填写个人档案”的活动,让孩子根据问题大声说出自己的个人档案:“我的名字,我的长相,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缺点,我认为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看法,我的愿望……”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可以从长相,喜好,优缺点,别人的评价等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第三步,设计一个小品《小动物学技巧》,由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兔子学飞和鱼学。
跳跃,鸟儿像马一样奔跑,
学游泳鱼等。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2.精神外化创造了一个情境,希望所有学生的心灵都向这个情境敞开。接下来就要引导所有学生的心一步步介入情境。这种干预可以通过个人参与行动,在持续的行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事件,从而产生共情。通过游戏、角色表演、行为演练、符号表达等形式,将自己内心的变化外化,用可观察、可验证的行为表现出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情绪”这个概念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所以老师也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都有哪些情绪表达?学生们反应热烈:兴奋、高兴、生气、放松、惊讶、害怕...然后老师让几个学生通过游戏即兴表演,其他学生猜他们在表演什么样的情绪。第三步,模拟几种典型情况,比如父母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当你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你看起来很沮丧。让学生知道不良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出几种解决方案。
常见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找朋友倾诉。全班同学根本看不到抽象的情绪理论,而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情绪。3.情绪体验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卷入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化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释放学生平时压抑在心里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喜悦、欢呼、善良、感激,也可能是悲伤、自责、苦恼、绝望。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是隐蔽而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试图发现这个世界并与之交流。在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深思,产生* * *声音。比如在“保持好心情”活动中,问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和你发生矛盾,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学习成绩好,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思考和内心的体验,感受到并反映出自己真实的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有所顿悟,调节心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感受,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尽量不去评判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4.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不是唯一的,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化解他们对问题的担忧,增加与群体的团结感;二是让学生互相学习,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把真诚的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表达培养成一种生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表达者应该真实、自然、个性化、有同理心,倾听者应该接受、理解、回应而不加批评。因此,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种培养和训练生活能力的过程。5.重新调整重新调整是在深入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终应该让学生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使情绪和行为产生良性变化。分享后,学生在群里互相评价对方的行为,会进一步重新评价和调整无效的方案,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比如“课前准备”训练时,一个学生发现自己下午第一节课总是打瞌睡,制定了一个调整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的计划,但是一个星期都没有效果,很烦。团队成员对此表示非常关注,与她进行了讨论,并为她提出了十点建议。最后,她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设计了午饭后喝一杯浓茶的方案,效果非常好。6.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实践,只是让学生去接触,去理解。为了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转化为行动,他们需要在课后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进行反馈和调整。改变的行为习惯必须可持续地实施,有效地支持,自我反馈,以及广泛的团体监督系统。比如,学生可以拟定一个行动计划,在计划上写下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并通知家人、老师、同学等。作为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自我评价各种活动的效果,对自己的执行进行奖惩。有的同学在行为符合预定要求时,往铅笔盒里扔一枚硬币来强化自己;有的同学坚持一周达标,让父母给自己买个飞机模型。7.泛化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满足学生在活动课中的心理要求。应该从头到尾贯穿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的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行为。在相关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表现领域表现出这种行为变化。例如,从一个人那里学到的方法被应用到另一个人身上,学习领域的技能被应用到
字段。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对活动感兴趣,体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开展“不要拖”活动后,有同学反映“我现在能及时做事情了,以后不会再拖了”。由此可见,学生可以在心理活动课上利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五)活动效果的评价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可能的教育效果。在设计者的脑海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关于结果的效果图。设计师也要善于把这个画面分享给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这样才会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意志。同时,设计者要准备一套评价活动效果的评价方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效果评估可以在活动结束后为本次活动提供反馈,从而准确估计活动的结果,改进以后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当一项活动的效果评估被充分认为是活动设计的一部分时,它就成为活动目标的一部分,为集体和个人的努力提供了压力,让成员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投入。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对成员表现的评价,而是对群体收获和活动效果本身的评价。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所以不会像传统考试那样对个别学生产生压力。(6)参考资料设计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附上相关参考资料,如教材的选择与修改、相关活动的总结、他人成果的引用、理论问题的说明等。这不仅为本次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也使活动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也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明确自己的创意,有利于自己积累信息,也有利于别人参考。